在近日舉行的第14屆中國航展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表示,“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已經遍佈‘東南西北中’”。這是空軍新聞發言人首次使用“第五代戰機”表述殲-20,引發廣泛關注。

實際上,這不是“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表述第一次出現在官方表述中。這種變化,也絕不是一個名稱的簡單改變。藉此機會,我們也簡單科普一下世界各國戰鬥機的劃代,中國的戰鬥機劃代標準經歷了什麼變化,以及殲-20爲什麼由四代晉級五代。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殲-20模型。 澎湃新聞記者 謝瑞強 攝

美國“五代論”哪個正宗?

目前,國內媒體普遍認爲美國的戰鬥機“五代論”,源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Code One》雜誌(季刊)2005年的第4期《代溝》一文。該文作者是美國的航空史學家沃爾特·博恩。他曾經是空軍飛行員,1974年就退役了,後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館長,1986年辭職。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沒什麼公職了,主要身份是“航空史學家”。這篇文章被國內很多專家和媒體認爲是美國戰鬥機“四代論”改爲“五代論”的標誌。

這篇文章把噴氣式戰鬥機分爲五代(這裏簡稱“美標1”)。第一代主要是未用於實戰的試驗型飛機。作者認爲,第一種真正的噴氣戰鬥機是亨克爾的He280。此外,第一代戰鬥機還包括Me262、英國的“流星”等。第二代戰鬥機主要特徵是使用後掠翼,亞聲速飛行。這一代戰鬥機典型代表包括美國的F-86、F9F,蘇聯的米格-15等,這一代飛機最快速度能夠達到跨聲速。

第三代戰鬥機使用了一系列新設計,性能也有所提高,包括達到了超聲速。第三代戰鬥機包括美國的“百系列”戰鬥機,也就是F-100、F-101、F-102、F-104、F-105、F-106,蘇聯的米格-17、米格-19,法國達索公司的“軍旗”、“幻影”III等。這一代的後期戰鬥機性能更好,包括F-105、F-4,蘇聯的米格-21和米格-25,瑞典的薩伯-37“雷”。


F-100戰鬥機。

第四代戰鬥機則包括F-14、F-15、F-16、F/A-18,蘇聯的米格-23、米格-29、蘇-27、米格-35和蘇-30、蘇-35,以及歐洲的幾種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則包括F/A-22(注:後正式命名爲F-22A)和F-35。當時,其他國家的五代機尚未公開。

這種劃代當然並不全面,也有一些爭議。比如說,米格-23被歸爲與米格-29、蘇-27同代,恐怕很多專家都不會認同。此外,第三代戰鬥機之間的技術跨度相對較大。需要指出的是,發表這篇文章的雜誌《Code One》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辦的,而且發表此文的時候,正逢該公司的F-22戰鬥機開始裝備美國空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有公司宣傳的需要。另外,該文在配圖的時候不夠嚴謹,有張冠李戴現象,使其權威性打了折扣。美國空軍協會主辦的《空軍雜誌》在2008年第9期刊文《戰鬥機劃代》,基本上是沿用了上文的劃代標準。

那麼,美國軍方認不認這個劃代標誌呢?2012年,一份時任美國空軍副參謀長赫伯特·卡萊爾的關於第五代戰鬥機的PPT文稿流出,該文稿對戰鬥機的劃代,更符合“傳統認知”(這裏簡稱美標2)。第一代爲1945年到1955年期間發展的戰鬥機,代表機型爲美國的F-86和蘇聯的米格-15,當然還包括F-80, F-84, F-86, FH-1等;第二代爲1955年到1960年間發展的戰鬥機,主要特徵是超聲速,開始安裝機載雷達和第一代空空導彈。代表機型F-106和米格-21,此外,還包括: F-100, F-101, F-102, F-104, F-105, F-106蘇聯的米格-19等;第三代爲1960年到1970年發展的戰鬥機,主要特徵是多用途、改進的電子設備、第一代精確制導彈藥,典型代表爲F-4E和米格-23。而第四代和第五代飛機,和上述劃代相當。

應該說,這個劃代標準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持。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智庫和網站、媒體普遍使用這個劃代標準。這個標準和《Code One》提及的標準不同之處在於,把亞聲速噴氣式戰鬥機算第一代,“百系列”爲第二代,F-4爲第三代,而《Code One》則把亞聲速分爲兩代,認爲米格-15、F-86爲第二代,“百系列”和F-4同爲第三代。這也是美國的兩種“五代論”的主要不同之處。


如果按照美國的劃分標準,F-16屬於第四代戰機。

俄羅斯的“五代論”

關於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代,筆者在俄羅斯網站上發現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篇文章,他們和之前國內描述的俄羅斯戰鬥機劃代方式比較吻合。

2019年3月25日,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公司(旗下包括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而後者則包括了米格和蘇霍伊兩大飛機公司)官方網站,發表題爲《天空中的戰鬥機:五代》的文章,把噴氣式戰鬥機劃分爲五代。

第一代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主要特徵爲亞聲速飛行,不裝備雷達,主要裝備小口徑航炮。米格-15就是典型例子;第二代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最大速度爲兩倍聲速,使用雷達探測目標,導彈作爲主要武器。代表是米格-19;第三代爲1955年(作者注:原文如此,疑似筆誤,或應爲1965年)至1980年間生產,速度和高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出現了功率增加的雷達,在遠距離探測和摧毀敵人的能力有所提高,“米格-25可能是最好的第三代國產飛機”;第四代上多用途戰鬥機,具有出色的速度和機動性能,如蘇-27、米格-29和米格-31;文中還提出了4+代和4++代,並把蘇-35就被歸爲4++代;第五代的特點是具有隱身技術和超聲速巡航模式,以及更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代表機型爲美國F-22、F-35以及俄羅斯的蘇-57。


俄羅斯將米格-23戰鬥機劃爲第三代戰鬥機。

這個劃代沒有明確米格-21歸屬哪一代,但是從時間上來看,1955年首飛的米格-21可能會被分爲第二代。其他俄文軍事網站關於戰鬥機劃代的文章,和上述文章基本一致,只不過進一步增添了型號。這種劃代方式,實際上與美國空軍副參謀長赫伯特·卡萊爾的關於第五代戰鬥機的PPT文稿中的劃代方式是相當的。

俄羅斯軍隊和士兵網(armedman.ru)的《從米格-15到T-50的幾代戰鬥機》一文認爲,第一代戰鬥機是亞聲速噴氣式戰鬥機,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包括美國的F-86,蘇聯的米格-15、米格-17。第二代是超聲速戰鬥機,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已經擁有導彈武器,如米格-19、米格-21。第三代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配備強大的雷達,可變後掠翼,包括美國F-4,蘇聯米格-23和米格-27。第四代的典型代表是米格-29、蘇-27、F-15。所謂的“4.5代”戰鬥機則包括米格-29SMT、蘇-35等。第五代戰鬥機則包括俄羅斯T-50和美國F-35。由此來看,俄羅斯的劃代標準相對統一。

俄文版“維基百科”在第一代戰鬥機之前,還劃設“零代”戰機,主要是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也就是1938到1948年之間的型號,和美國第一代戰鬥機相當,包括米格-9等。它還將米格-21與米格-23劃分爲一代,均屬於第三代戰鬥機,而上述兩種劃分方式把米格-21歸爲第二代。


殲-20戰機進行飛行表演。 澎湃新聞記者 謝瑞強 攝

爲何有必要將殲-20晉級爲五代機

國內通常使用戰鬥的“四代論”,殲-20被稱爲四代機,也就是第四代戰鬥機。殲-20問世時,被網友暱稱爲“黑絲帶”,“絲帶”就是“四代”的諧音。國內之所以堅持四代論,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學者認爲之前的“四代論”是世界航空界公認的。這個四代論據稱是美國提出的,結果在2005年美國的五代論文章提出後,美國改弦易張了。

然而,筆者遍查各種數據庫、網絡,均沒有看到美國關於四代論的系統性闡述,甚至美國媒體、文獻、教令也沒有把F-22稱作四代機、把F-14/15/16稱爲三代機的表述。相反,美國2005年之前,就有了“五代論”,航空門戶網站aerospaceweb網於2004年6月份在一篇對讀者來信的解答性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五代論,和那位美軍將軍說的基本一致。

再往前追溯,甚至還有一個“六代論”(簡稱美標3)。美國空軍航空大學1990年出版的《空中力量季刊》(冬季)中刊發了《麻煩的過去:1945年以來的空軍戰鬥機採購》一文,這篇論文認爲,自1939年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以來(到1990年),已經發展了六代戰鬥機。

當然,筆者沒有找到美國系統的四代論,也沒找到對F-22是四代機的闡述,也許不能證明美國沒有相關的四代論。但是,如果美國曾系統闡述“四代論”,無論是否得到普遍承認,相信上述報告或者其他的報告,大概率會提及和引用的。在很可能國外並無“航空界公認的四代論”的前提下,我們再堅持四代論,似乎就沒有必要了。


靜態展示的殲-11B戰機。 澎湃新聞記者 謝瑞強 攝

如果我們仍然堅持四代論,稱殲-20爲四代機,那麼國產戰機可能被國外媒體“矮化”。國內媒體經常會科普一下殲-20是中國的四代機,在美標、俄標下則是五代機。但是,國外媒體報道時未必每次都進行相關的對標。有的時候,還有觀點有意對殲-20進行矮化,認爲殲-20屬於中國的“四代機”,但是是否達到美國或者俄羅斯五代機的標準存疑。

更重要的是,國外六代機概念已經開始出現,而且已經“先聲奪人”,無論是媒體、航空界普遍將未來出現的具有新技術特徵的戰鬥機稱爲六代機。同時,學界開始對六代機的標準進行討論和定義。如果我們仍然堅持“四代論”,在六代機的概念上,將失去話語權。而且,我們會永遠和國外戰鬥機“差一代”。

實際上,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國內對“四代論”也有越來越多的質疑。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空軍官方近年來在相關的報道中,通常對殲-20使用“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的表述,大概是出於規避爭議的原因。但是“新一代隱身戰鬥機”不可能永遠使用下去,因爲遲早會出現更新一代的隱身戰鬥機,重新對戰鬥機進行劃代,已經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這次空軍新聞發言人首次使用“第五代戰機”表述殲-20。

那麼究竟如何設定劃代標準呢?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國際上普遍使用了五代論,但是細節有差別的,即便是同一個國家的劃代,也有不同流派,而這就是現實。因爲代的概念不是噴氣式戰鬥機一出現就有的,而是噴氣式戰鬥機出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人爲劃分的,是事後的劃代。當初各國研製戰鬥機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按照統一的“代”的標準去研製的,有一段時期是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形式進行。比如美國百系列,是快速迭代快速改進,很多機型之間的代的差別並不是那麼大。比如說F-104和F-4以及米格-21和米格-23之間算一代還是兩代,都有爭議。包括F-14能不能和F-15算一代,也有不同看法。這也意味着,不太可能確定一個完全沒有爭議的劃代標準。可以說,戰鬥機本無“代”,發展得少了,纔有了代。在劃代問題上,要“求大同,存小異”。“大同”,就是五代論,“小異”,就是在具體的機型上可以有探討的空間。

對於中國戰鬥機而言,筆者認爲大致可以這樣劃分:殲-5爲第一代,殲-6、殲-7爲第二代,殲-8爲第三代,殲-10、殲-11等爲第四代,殲-20爲第五代。這一標準,實際上和俄羅斯以及“美標1”的劃代方式是相當的。但這也是筆者的一家之言,具體劃分有待以後出現權威的官方表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