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劍英和粟裕的顧慮

1978年11月1日,越南軍隊在我庭毫山製造了暴力事件,不僅派兵佔領了庭毫山,還殺害了6名無辜的中國公民。而這次流血衝突,是越南自與蘇聯結盟以來,對中國邊境侵犯最嚴重的一次。而這次事件也成爲我國與越南關係的轉折點。

該事件發生後,中央和中央軍委進行了多次討論,決定教訓越南一下,殺殺這個“東南亞小霸王”的囂張氣焰。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組成了新的軍委班子,共有63人,其中包括葉劍英、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粟裕、楊勇等功勳宿將。與會人員可謂是將星光熠熠、星光熠熠。

在是否對越南動武的問題上,開國元勳們主要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同志認爲,就國情而言,中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戰爭無疑會拖慢我國發展的進程。

而葉劍英元帥和粟裕大將則從軍事角度,分析了對越作戰的風險。他們認爲,我國真正的對手並不是越南,而是越南背後的金主、老闆、靠山——蘇聯。越南與蘇聯早在1975年便籤訂了《蘇越同盟友好條約》。如果開戰,蘇聯可能會直接出兵干涉,戰爭的結局並不明朗。

從當時蘇聯的情況來看,根本看不出一絲要解體的模樣。他們財大氣粗,組建了人數550萬、裝備極其精良的部隊。其最新式的T72坦克、圖22轟炸機,都是我軍難以對付的,一旦面臨南北夾擊後果不堪設想。從兵法上看,兩面受敵確實是兵家之大忌。作爲大軍事家,葉劍英和粟裕的考慮也不無道理。

而且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解放軍已經幾十年沒打仗了。而越南呢?則從1950年一直打到了1975年,和法國、美國都有交手。特別是在消滅南越之後,越南繳獲了大批美製武器。加上蘇聯援助給他們的蘇聯裝備,越軍可謂是集美蘇兩大國的先進裝備於一身。無論是軍事經驗還是裝備,對我軍都有極大的威脅。難怪越南敢於自稱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然而就在這時,陳雲同志卻站了出來,他的一番發言,最終讓鄧小平下定了決心。衆所周知,陳雲長期主管經濟工作,堪稱共和國的“錢袋子”。若論文武分職,陳雲理應是“文官”。而且從戰爭年代開始,陳雲也經常強調自己“不會打仗”。那麼就是這麼一個“不會打仗的文官”,又是如何說動鄧小平、葉劍英、粟裕這些功勳卓著、戰功赫赫的老將帥的呢?

二、自稱“不會打仗”的陳雲,卻是軍事家

首先,陳雲說自己不會打仗,完全是謙虛。

在解放戰爭中陳雲所立下的戰功,可絕不比那些衝鋒在前的將軍們要少。在遼瀋戰役博物館中,保存着一件珍貴的文物,是一件又破又舊、已經發黃泛白的棉背心,上面補丁摞着補丁,靜靜地躺在展櫃裏。換做尋常百姓,或許早就扔了。可是主任卻縫縫補補,打了32塊補丁,整整穿了38年。而這件衣服的主人,正是陳雲,而這件帶滿了補丁的棉背心,代表着當年陳雲在東北的崢嶸歲月。

1946年6月,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失利於四平,軍隊的骨幹力量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由於叛徒的叛變以及之前收編的土匪、僞軍的反水,導致我東北解放區遭受了嚴重的困難。林彪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即放棄最後一座大城市——哈爾濱,在白山黑水之間打游擊。

從當時的態勢來看,東北解放區大片丟失,只剩下松花江以北的北滿根據地,以及松花江南岸的南滿根據地。在國民黨的瘋狂進攻之下,南滿我軍第三、第四縱隊被壓縮到4個小縣城裏。這四個縣城不僅面積小,人口還稀疏。我軍三、四縱隊三萬多人,加上各級機關3萬多人一齊遷來,補給困難,缺醫少藥,天氣奇寒又緊缺冬裝。

不僅如此,該地的民心也十分不穩定。土改沒來得及徹底完成,羣衆沒有發動起來,兵源不足、糧食不足、土匪經常作亂。更爲緊迫的是,軍心不定,面對裝備精良、武器先進的國民黨軍有畏懼心理。

按照兵法,孤軍懸於外是兵家之大忌。如今地小、人少、糧缺、敵強的南滿根據地,已經成爲了“雞肋”。因此很多同志都認爲,已經到了該放棄南滿根據地的時候了。

就在這時,東北局副書記陳雲臨危受命,就任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這位自稱“不懂軍事的文官”剛一到任,就做出一件違背軍事常理的事,那就是“不僅不能放棄南滿,反而應該守住南滿”。

在與肖勁光、蕭華、南滿以及各省黨政軍負責人的談話中,陳雲一眼就點出了南滿必然能夠守住的命門所在,那就是國民黨並非不可戰勝,因爲他們的戰線拉得太長了。

國共內戰開始後,國民黨集中精銳,從山海關一直打到了松花江,看起來似乎勢如破竹。實際上,他們雖然佔據了東北大多數大中城市,但卻必須留兵駐守,無形中減少了敵軍進攻的機動兵力。與此同時,在我軍的頑強抵抗下,敵軍中老兵減少、兵力不足、軍隊素質下降,其戰鬥力已經不能和初入東北時同日而云。

接着陳雲又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北撤過長白山,要損失幾千人;北撤應對追擊,又要損失幾千人;到了北滿敵人全力攻打北滿,又要損失幾千人;等打回南滿,我們還要損失幾千人。這五個損失,加起來至少要損失1萬人。實際要佔我們部隊人數的一半。你們算算,北撤還能保存實力嗎?”

陳雲形象地比喻道:

“東北的敵人好比是一頭牛,牛頭牛身子是向着北滿取得,在南滿留下一條牛尾巴。如果我們鬆開這條牛尾巴,那就不得了了,這頭牛就要橫衝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不得了。敵人就進退兩難,因此抓住牛尾巴是關鍵。”

陳雲深入淺出的分析,很快便折服了南滿諸將。解放軍不僅不會撤出南滿,還會在敵人腹中大鬧天宮,在長白山打紅旗。

果不出陳雲所料,杜聿明調集6個師的兵力,向我南滿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進攻,企圖將南滿主力消滅或困在長白山地區,以實現其“先南後北”,剷除南滿根據地,消除國軍後顧之憂的圖謀。

就在敵軍準備進攻南滿之時,對陳雲計策心領神會的林彪也立即做出回應,即從北滿調集兵力,越過鬆花江,發動了“一下江南”的戰鬥。北滿和南滿互相支援、互爲犄角,讓敵人首尾不得相顧,最終只得承認落敗。

有了“一下江南、一保臨江”的成功經驗,東北解放軍的戰鬥開始變得得心應手。南滿根據地保持內線作戰,不斷殲滅落單的敵人;而林彪則不斷從北滿向南進軍,攻城略地、威脅國民黨軍的後方。

經過108天的奮戰,我軍一共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殲敵4萬多人。南滿根據地不僅沒有丟失,而且還大幅度地擴大瞭解放區。更爲可喜的是,我軍徹底打痛了國民黨軍,殲滅了大量機動兵力,從而讓戰爭的主動權徹底易手。而國民黨在東北的潰敗,也就從“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開始了。

表面上,死守“孤懸之地”是兵家大忌。然而陳雲卻能脫離教條,從宏觀和大戰略上看問題。他清楚地看出,南滿並非完全“孤懸”,因此北滿會不遺餘力地支援、策應,絕不會見死不救;與此同時,南滿還臨近北朝鮮,可以將機關人員、傷員這些影響我軍機動的人員,從朝鮮撤往北滿。而北滿的人員和物資,也可以通過北朝鮮到達南滿。

數十年後,在對越反擊戰的決策之中,陳雲再次展現了他高人一籌的戰略眼光。

三、陳雲的大局觀

在一次會議中,陳雲做了如下發言,蘇聯的士兵大多都駐紮在歐洲的邊界,如果他們真的想要進攻中國的話,那必須要從歐洲調兵遣將,這不是幾天就能做到的事情,這麼大規模的動員,至少也得花費一個月的時間。

和當年在南滿根據地一樣,陳雲也一眼看透了蘇聯的命門。蘇聯人貌似強大,實際也犯了和當年國民黨一樣的毛病,那就是戰線拉得太長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着“石油危機”的持續進展以及越南戰爭的失敗,美國的霸權地位迅速衰落。而蘇聯則趁着油價飆升的機會不斷地擴充着自己的國力,並在全世界範圍向美國和西方發動攻勢,出現了所謂“蘇攻美守”的局面。

蘇聯不僅在歐洲繼續保持着龐大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四處插手非洲、拉丁美洲、中東以及東南亞的事務。戰線拉得太長了。

蘇聯爭奪的重點在歐洲,在那裏聚集了67%以上的步兵師以及武器。反觀亞洲,蘇聯卻僅僅只集中了33%的兵力。

蘇聯雖然在中蘇蒙邊境集結了重兵,號稱百萬之衆,但實際上並沒有齊裝滿員,大多都是架子師,總數不過67.5萬。而我國在三北地區佈置的兵力,多達200萬人之多,在數量上對蘇軍具有絕對優勢。要想戰勝我軍,蘇聯至少得聚集150萬以上的兵力。

蘇聯之所以沒有將如此多的兵力投送到遠東,並非不想,而是力不能及——需要用兵的地方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太多。對於蘇聯來說,遠東只是個次要方向,以美國爲首的北約纔是戰略的重點。

即使蘇聯想要聚集足夠多的兵力,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蘇聯將兵力運輸到遠東,所能依靠的僅僅是那條脆弱、運力有限的西伯利亞鐵路。大規模的動員兵力,怎麼說也要一個月的時間。我軍若能快舉快打,在一個月內實現懲罰越南的目標,蘇聯根本來不及反應。

陳雲精妙的戰略思想,讓鄧小平以及與會將帥們茅塞頓開。兩面受敵固然是兵家大忌,但如果我們能打個時間差,就能化兩面夾擊於無形。

由此,鄧小平一錘定音,決定對越南進行自衛反擊戰。鄧小平全盤分析了蘇聯在歐洲、中東、非洲、南亞以及中南半島的行動策略。他認爲,越南一旦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許多亞洲國家將失去庇護。而越南也將成爲蘇聯進軍印度洋的環球戰略的一步棋。如果不及時教訓越南,讓他們整合了東南亞,我們所面臨的局勢將更加惡劣。

如今蘇聯戰略中心在歐洲和北美,如果蘇聯貿然干涉越南戰爭,只能導致其在和美國的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蘇聯干涉的可能性並不高。

在東北、內蒙和新疆,我們都擁有雄厚的兵力,而且嚴陣以待。蘇聯若在如此寬大的正面發動進攻,恐怕會面臨兵力不足的局面。

所以這一仗可以打,而且必須打。

在做出對越反擊戰的決定後,1979年1月27日,鄧小平實現了歷史性的訪美。不久之後,中國即對越南展開了大規模的自衛反擊戰。而這一舉措,讓蘇聯誤以爲中國是在美國的首肯中發動了對越戰爭。爲了避免陷入美國聲東擊西的陷阱,蘇聯果然在支援越南方面十分消極。除了口頭上的譴責,卻就是按兵不動、見死不救。可謂是“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在對越戰爭中,我軍將時間嚴格限定一個月內。28天的時間裏,我軍連克老街、高平、諒山等重鎮,殲敵4萬餘人,越南首都河內大門洞開。在我軍的武功軍威之下,越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迷夢正式破滅,印支聯邦、支配東南亞的企圖也就此偃旗息鼓。

在撤退途中,我軍參戰部隊還回收了當年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破壞了越北地區的軍政設施、公路、鐵路、礦山,不僅給黎筍集團以沉重打擊,更是讓勃列日涅夫望洋興嘆,暴跳如雷。

從總體而言,陳雲是一個政治家,而非軍事指揮者。在軍事中,他雖然不負責具體的指揮,卻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政治大局觀。在堅守南滿根據地時,他敏銳地注意到南滿對於北滿以及國民黨方面的意義,從而確立了死守南滿的正確方針。

在對越反擊戰的決策階段,陳雲同樣表現出了令人歎服的大局觀。他的深邃目光,並不僅僅只集中於越南一地,而是面向了蘇美爭霸的整個世界大棋局。最終得出蘇聯絕不可能支援越南的正確結論。非單純的軍絕事幹部所能擁有的。

陳雲在決策防衛南滿和對越反擊雖然在時空上不同,但從本質上都是,都顯示出他高一等的大局觀和寬闊的視野,而這也非單純的軍絕事幹部所能擁有的。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