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民黨名將李默庵,就不得不說粟裕的蘇中七戰七捷。在黨史之中,蘇中七戰七捷是粟裕最出名的戰例之一,備受毛澤東的欣賞和推崇。而李默庵,卻完全成了粟裕的背景板。他所率領的12萬大軍,竟被粟裕的3萬人殲滅了5.3萬。

1990年,李默庵從美國返回北京定居,擔任中央政協第八屆常委、黃埔軍校的同學會會長。同年,李默庵開始着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時隔46年後,李默庵回憶起了這場令自己分外難堪的戰役。他的結論讓人頗感意外,在他眼中自己實際是“贏了粟裕”。明明丟了那麼多兵力,卻說自己贏了,李默庵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就讓我們回到70多年前,回顧那場著名的七戰七捷。

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粟裕帶領新四軍主力渡江北上,駐守於蘇中根據地。而這個蘇中根據地,也成爲蔣介石最爲忌憚的一枚釘子。這是爲什麼呢?原來蘇中根據地擁有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至鬥龍港、東至黃海的大片地區,面積達到了23000多平方公里。這裏人煙稠密,達到800萬人口,而且盛產糧食、棉花、食用油、海鹽等重要的戰略物資。

此地是新建的華中野戰軍最重要、最富庶的根據地,而且臨近蔣介石的核心地區——蘇浙兩省,與南京隔江相望,因此成爲蔣介石的心腹之患。當蔣介石徹底準備和共產黨翻臉之時,蘇中也成爲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地區。

考慮到蘇中根據地地靠南京,因此連毛澤東對這裏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1946年6月25日,毛澤東給華中分局去電:

“蘇中地區在蔣優勢兵力進攻下,有暫時失陷的可能。你們宜作事先準備,以免臨事倉促,受過大損失。”

事實上,毛澤東已經默許粟裕將部隊撤至淮南,保存有生力量。接到電報後,粟裕立即趕到淮南,與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人一起分析形勢,商量對策。大家一致認爲將蘇中撤退到淮南,蘇中必然不保。脣亡齒寒,淮南也有可能保不住。敵人最希望的,就是我軍不戰而放棄蘇中,而我軍就是不能讓他如意。

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毛澤東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蘇中過分靠近國民黨的核心區,相比於新四軍,敵軍的實力太過強大了。

在蘇中,粟裕和譚震林所率領的部隊有第一師、第六師、第七縱隊和第十縱隊共19個團,總兵力三萬餘人。

反觀國軍,卻擁有整編83師、整編49師、整編25師、整編21師、整編65師、整編69師第99旅、整編第七旅,還有第七、十一交通警察總隊,總兵力12萬人。相對於我軍擁有4:1的數量優勢。從裝備來看,我軍更不能與敵相提並論。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方面的統帥李默庵。此人與我軍也頗有淵源。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窮困。青年時期,他受共產黨影響,在黃埔軍校時期便加入了我黨的外圍組織——青年軍人聯合會,併成爲了積極分子。畢業後,李默庵祕密入黨,與周恩來、包惠僧、葉劍英等人的關係都相當好。

但正是這樣一個階級成分極好、入黨較早的好苗子,最終卻和人民走向了反面。中山艦事件爆發後,李默庵退黨了。表明上看,李默庵退黨是因爲戀愛。當時他和女生隊的一個女生戀愛了,並經常因故不參加黨組織會議。因此,黨支部書記許繼慎狠狠地訓了他一頓。從此,李默庵開始對黨組織心存芥蒂,最終漸行漸遠。

事實上,這不過是李默庵的藉口。因爲他非常明白,加入較爲弱勢的共產黨,就意味着要流血和犧牲。相反,加入國民黨一方,卻更能光宗耀祖。黃埔一期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的說法。自視甚高的李默庵則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李默庵”。

土地革命爆發後,李默庵從來不顧及往日同時黨員的情面。他積極參與“剿共”。在第五次“圍剿”中,李默庵更是帶領本部軍隊殺入了紅都瑞金。真沒想到,攻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的,竟然是一個1925年就入黨的前共產黨員。

此時的李默庵,已經成爲第一綏靖區主任,他兵力雄厚、位高權重,發誓要爲黨國再立新“功”。而他所要面對的,卻是一天軍校也沒上過的“小輩”——粟裕。然而是否經受過軍校教育,並不意味着軍事水平的高低。在蘇中,李默庵將充分領教粟裕的厲害,明白到底什麼纔是真正“能文能武”的軍事天才。

1946年,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圍攻的同時,發動了對華中、蘇中根據地的進攻。蔣介石得意忘形,揚言:“三個星期足以收復蘇北,再三個星期結束蘇皖會戰。”作戰部署完畢後,就悠哉悠哉地帶着宋美齡到廬山避暑了。但是他萬萬也想不到等待他的,將是粟裕的當頭一棒。

對於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來說,以少打多都是相當艱難。而這些偉大的軍事家們也給瞭解題思路,那就是集中兵力,在運動中殲敵。就如拿破崙所說:“在局部戰場,我永遠能集中比敵人更多的兵力”。

而毛澤東更是集中優勢兵力,在局部殲滅對手的大師。在前四次反“圍剿”中,毛澤東都是運用運動戰的打法,集中優勢兵力,最終將敵人一口一口吃掉。

作爲我軍最傑出的“新秀”,粟裕充分領會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在敵軍尚未集結完成之時,粟裕決定來個先發制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按照我軍以往的打法,都是將敵人引誘進根據地,進行內線作戰;在對手的選擇上,一般也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但是粟裕卻偏不,他將戰場選在了外線,對手也是戰鬥力較爲強大的83師。83師原爲第100軍,曾作爲遠征軍到緬甸作戰,半美械裝備,戰鬥力很強,也相當驕傲。他們狂妄地說:“如果共產黨打下宣家堡(83師駐紮地),那我們可以倒扛着槍,一彈不發進南京。”

粟裕深諳驕兵必敗的道理,打得就是你這個驕兵。況且83師還秉承着老思想,壓根也沒想到新四軍會先打他們。因此粟裕這番用兵也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後來的事實證明,粟裕的決策完全符合實際。

爲了打痛83師,粟裕集中了12個團的兵力,而駐紮在宣家堡的國軍,是83師的2個團又兩個營的6000多人。相對於敵軍,我軍擁有6:1的兵力優勢。就這樣,蘇中的第一戰爆發了。

聽說宣家堡方向有戰鬥,83師師長李天霞一開始還滿不在乎:“敵駐我擾嘛!這不是游擊戰的老一套嗎?人馬不多,可以放心。”

誰知這不過是粟裕的計策,一開始粟裕確實投入的兵力不多,目的在於麻痹敵人。到了傍晚,粟裕將12個團的兵力宣佈投入了進去,全殲敵軍3000餘人,創造了首次殲滅擁有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紀錄。

這便是蘇中第一捷。據李默庵回來回憶說,此戰之所以失利,是因爲國軍作戰計劃不知道怎麼就暴露了。正所謂“泄露天機,就地受挫。”

就在宣家堡戰役還在進行之時,粟裕的腹中已經有了第二場戰役的作戰方案。李默庵聽說83師在宣家堡受挫,於是立即調整兵力,命令江南的65師,靖江的79旅向泰興方向進發,同時命令整編49師晝夜疾行,趁虛佔領黃橋,從而截斷華中野戰軍的去路;命令83師由泰州東進,企圖三路夾擊華中野戰軍於如皋、黃橋之間。

然而李默庵的動向很快就被粟裕手下高效的情報部門偵知,粟裕當即決定轉兵東向,長途奔襲,殲滅正在運動中的49師。爲此,粟裕命第六師的一部繼續在泰興作戰,僞裝主力仍在此地的模樣。實際上,華中野戰軍的一、六師和七縱主力,已經在向49師方向進軍的途中了。

7月18日,在如皋東南,華中野戰軍以優勢兵力撞向了第49師。經過4天4夜的激戰,我軍全殲49旅一個半旅和整編65師、第99旅更一部共1萬餘人,生擒少將旅長以下6000多人,整編49師師長王鐵漢本已被擒。結果他化裝成普通士兵,被不明真相的我軍給放走。

這便是蘇中戰役的第二場大捷。

李默庵的連續慘敗讓蔣介石、陳誠十分震驚,於是陳誠趕忙到南通召開聯席會議,下令第二梯隊6個旅10餘萬人渡江北進,向蘇中根據地的海安進發。從而打開蘇中通往淮北的門戶。

粟裕認爲,海安固然重要,但敵軍勢大,理應在適當時機撤出海安。但是在此之前,仍應以少部分兵力進行運動式的防禦作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7月30日到8月3日,我軍第七縱隊以3000多兵力抗擊了5萬國軍的輪番進攻。我軍在人民的幫助下,巧妙運用防禦工事和地形,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殺傷敵人3000多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1的新紀錄。達到預定殺傷目的後,第七縱隊主力便撤出了海安。

這是蘇中的第三次大捷。

海安淪陷後,國民黨上下又開始得意忘形,說什麼“殲滅共軍主力三萬人。”李默庵沒有親自去前線視察,輕信了部下的謊言,認爲華中野戰軍大勢已去,以後就是分散進剿的問題了。於是李默庵將部隊變爲一字長蛇陣,準備對我軍進行橫拉式清剿。

然而令李默庵想不到的是,我第一、第六兩個師的主力部隊3萬多人已經在海安東南穩穩當當地休整了兩個星期,並且還將大量俘虜補進了我軍。

對於我軍來說,最好打的就是一字長蛇陣。根據情報,整編六十五師的105旅正在從海安向李堡進犯。粟裕認爲這是一個很好的殲敵良機。

當我軍優勢兵力趕到李堡時,蔣軍正在組織換防,連電臺、電話都沒有架好。華中野戰軍突然發動攻勢,蔣軍新七旅的一個團以及105旅的314團相繼落入我軍的口袋。20小時後,我軍殲敵一個半旅的9000餘人,生擒少將旅長金亞安、少將旅長田從雲。

這是蘇中戰役的第四場大捷。

李堡慘敗後,李默庵大受震動,他命令江北各部隊採取守勢、穩紮穩打,不再主動進攻,使我軍沒有在運動中殲敵的機會。

然而敵人的消極防禦難不倒粟裕,粟裕和譚震林當即決定主動出擊,在敵人肚子裏去打。蘇中本就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羣衆基礎極好,根本不會向敵軍通風報信。

8月20日下午6點,華中野戰軍悄悄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摸到了丁堰、林梓附近。21日夜裏,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的主力部隊,一齊向敵軍的一字長蛇陣的腰部砍去。

在林梓,駐紮有交通警察總隊的6個大隊和第26旅1個營約3700多人。交通警察總隊,雖然號稱警察,但其前身實際上是大特務戴笠在抗戰期間組織的特種部隊——“忠義救國軍”。他們擁有全套美械裝備(主要是輕型裝備),政治立場十分反動,因此有“袖珍王牌軍”的綽號。

然而在我軍3萬多人面前,特種部隊根本不夠看。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六個交通大隊報銷了5個,附屬的26旅1個營也全軍覆沒,僅有200人逃脫。勝負少將總隊副以下2000多人。不僅如此,我軍還繳獲了大批美械武器,真恰似如虎添翼。

這是蘇中第五場大捷。

林梓被克復後,粟裕命第六師向西疾進。並於8月25日在黃橋地界,與守軍第99旅相遇。李默庵發覺這一點後,立即命令如皋守軍第187旅加79旅1個團、九十九旅1個營前往增援。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粟裕早就佈下了打援兵力——第一師,並死死地將這支援軍拉住。

就這樣,兩場戰役同時進行,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就在這時,粟裕使出自己的絕招——轉用兵力。首先,他抽出第一師的一個旅,配合第六師猛攻被圍的第99旅。

在絕對優勢的兵力下,九十九旅的兩個團被殲滅3000多人,少將旅長朱志席和少將副旅長劉光國被擒。戰鬥結束後,第六師和第一師第一旅不顧疲勞,立即向東轉戰,形成了15個團對3個團絕對優勢。

在短時間內,敵軍大敗虧輸。此戰之中,我軍殲滅敵軍兩個半旅共1.7萬人,創造瞭解放戰爭以來一次作戰殲敵數字的新紀錄。

這是蘇中戰役的第六次大捷,也是勝果最大的一次。

在邵伯,粟裕以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的兩個團,利用水網的有利地形,阻擊了黃百韜的第25師,斃傷蔣軍2000多人。黃百韜聽說99旅已經覆滅,擔心自己側翼被威脅,於是趕忙撤回了揚州。

蘇中戰役,從7月13日到8月31日,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人對戰國民黨12萬多人,七戰七捷,殲敵5.3萬,殲敵總數爲華中野戰軍兵力總數的1.76倍,創造了軍事上的奇蹟。

隨着兩淮的失守,蘇中根據地有被敵軍隔斷的防線。於是中央決定,將華中野戰軍調往華東,和山東野戰軍組成成爲華東野戰軍。由此,蘇中暫時落入了蔣介石手中。

李默庵損兵折將,其後他退出了一線戰鬥。1948年9月,李默庵轉赴湖南隨程潛一起工作;1949年,他和數十名國民黨將領一起通電起義。然而李默庵由於害怕被清算,因此出走香港。1950年,他先是奔赴阿根廷,隨後在北京定居。到了晚年,李默庵最終選擇葉落歸根,從美國返回北京定居。

在大陸,李默庵一邊從事對臺灣方面的統戰工作,一面撰寫回憶錄。在談及蘇中戰役時,李默庵一面承認了自己在戰術上的一些失利。但同時,他也認爲,自己其實也贏了粟裕。在書中,李默庵表示:

“雙方目的不一樣,各自評價也不一樣。我當時奉命作戰的目的主要在於收復地盤,以佔領城市,驅逐解放軍,維護佔領區的安全。所以,儘管損失了一些部隊,但最終收復了鹽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鐵路以及長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軍對南京政府的威脅。從這點看,我部達到了作戰目的。由於我指揮的部隊較多,損失一些,也屬正常,南京從來沒有怪罪我什麼。”

在李默庵看來,自己主要目的是奪地盤,損失點兵力算不了什麼;粟裕雖然殲滅了他的一部分兵力,但丟失了根據地,在戰略上是“失利”的。因此李默庵認爲自己贏了粟裕,至少也是“雙贏”。

然而粟裕和李默庵的對決真的是雙贏嗎?我認爲是絕對不正確的。毛澤東有句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軍作戰,從不講究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專注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敵人被大量消耗了,機動兵力不足了,就可能收復失地,並解放更多的區域。

相比於毛澤東,蔣介石卻極端注重於攻城略地,妄圖利用攻佔城市和交通線,阻隔各大解放區的聯繫,最終將我軍各個擊破。然而蔣介石卻忽略了一點,他們佔領城市之後,是要留兵駐守的,這些兵就會完全成爲沒有機動性的“呆兵”。佔領的城市和交通線越多,他的“呆兵”也就越多,最後只會被解放軍一口口地喫掉。

直到遼瀋戰役後,蔣介石才意識到自己作戰方針的荒謬,也開始“不復爭一城一地的得失”。然而到了這個時候,一切都太晚了。

李默庵雖然起義了,回國了,但他的戰略思想卻依然沒有轉過彎。他所佔據的地盤,不過是讓國民黨背上了更多的報復。粟裕失了地,卻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李默庵得了地,卻失了人。得地失人的李默庵,輸得徹徹底底。粟裕和李默庵的得與失,實際就是毛澤東和蔣介石兩種戰略思想的成與敗。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