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沉沒成本心理

訪談發現:也有少量的受騙者不只遭受了一次詐騙損失,而是遭受了多次同樣的詐騙損失。之所以出現連續受騙行爲,是因爲受騙者期望能挽回之前的損失

郭女士於8月4日已通過“愛心公寓”平臺刷單20萬元,並將相關資料提供給銀行審覈,正準備貸款人民幣13萬元接着進行刷單“投資”。

緊急時刻,反詐民警立刻開展勸阻行動上門勸說,事主一開始還不相信已經被騙,聲稱是投資,“平臺”很可靠。

經民警反覆勸說及深入解析案例,告知事主相關平臺的詐騙手段,事主最終相信其被騙,並退出該平臺,避免再次遭受13萬的經濟損失。

爲了拿回之前刷單支付的錢,她們都選擇了再次交錢,結果再次被騙。這種連續受騙行爲的出現,是詐騙者利用了受騙者的拒絕沉沒成本心理。沉沒成本一般指人們已爲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過的成本。關於決策心理的研究發現,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人們會產生儘快彌補損失的強烈動機,這種動機會導致後續的決策更加冒險。在電信詐騙中,受騙者正是由於拒絕沉沒成本的心理,而選擇了繼續相信詐騙者。

“登門檻”效應

“殺豬盤”的套路

取得信任

詐騙分子會在添加好友後頻繁與你聊天,讓你對其產生信任,有些詐騙分子甚至會對你關懷備至,與你確定戀愛關係,讓你對他(她)的信任更深。

慫恿投資

等到關係穩定,詐騙分子便開始慫恿你在他們自制的平臺賭博或購買股票等投資產品,大多數人就會試着小額投入幾筆,詐騙分子會通過後臺操作,讓你小賺幾筆。

大量投入

當你嚐到甜頭之後,詐騙分子會聲稱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平臺的規律,只要跟着他(她)投資穩賺不賠。這時,你已經深信不疑,便往平臺裏面大量投入。

無法提現

等到受害人投入大量金額之後,看到平臺上金額增加,準備將裏面的金額提現,卻發現無法提出。

銷聲匿跡

再想與對方交涉時,詐騙分子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等到受害人恍然大悟,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後,鈔票已經進入詐騙分子的口袋了。

訪談發現:爲了確保後續詐騙行爲的成功,詐騙者往往先給予受騙者一些“小恩小惠”,然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時候受騙者會繼續選擇相信對方,從而導致更大損失。例如,有的受騙者提到:“我抱着一種好奇的心理去試了一下,詐騙者往往通過談情說愛誘導受騙者進行網絡投資或者網絡賭博,第一單果然賺(贏)了錢;“我試着投資1000塊錢,平臺確實返了1100塊給我”。之所以詐騙者在實施正式的詐騙之前,會首先給予“小恩小惠”(“誘金”),正是利用了人際互動中的“登門檻”效應。“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爲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受騙者正是出於避免認知不協調、保持前後一致的動機,纔會選擇繼續相信對方,從而形成對詐騙者的信任。

從衆心理

虛假投資理財詐騙是指騙子構建虛假投資平臺、渠道,告訴受害人自己有高人指點或者內幕信息,穩賺不賠,用高額回報爲餌,誘使被害人投資。”

虛假投資理財詐騙常見步驟:

第一步:引流,佈局

犯罪分子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加受害人好友,或者在公衆號、微博、抖音、知乎等網絡平臺發帖、投廣告,稱有投資門路吸引受害人關注。隨後拉人進羣,組織“水軍”在羣裏扮演投資者,曬出收益情況誤導受害人。

第二步:洗腦,誘導

犯罪分子在羣聊中通過直播教程、導師指導等方法對受害人進行洗腦,通過高收益投資項目、穩賺不賠等幌子讓受害人產生興趣,向受害人發送鏈接或二維碼下載虛假投資平臺APP,等受害人成功上鉤下載APP後,再通過“導師誘導”進行投資。

第三步:甜頭,收割

犯罪分子通常會以小額返利讓受害人初嘗甜頭,以爲投資真能獲利,然後騙子再不斷誘導受害人加大投資額度,看着投資賬戶上有不少錢卻無法提現,騙子就以“登錄異常”、“服務器維護”、“銀行賬戶凍結”等各種理由解釋爲何提現失敗,緊接着會利用受害人急切提現、盲從的心理,再收取所謂的“保證金”、“解凍金”、“刷銀行流水”等再次誘導受害人轉錢,直至將受害人榨乾。

訪談發現:詐騙者在後的溝通交流中還會不定時投放各種“信息”,營造他人也在參與的情境,利用受騙者的從衆心理,讓受騙者誤以爲真。如有的受騙者提到:“當時在一個培訓羣裏,那個所謂的培訓老師一直說開通會員的可以退羣,以及馬上就可以做任務了,那個人還開着語音一直在說×××微信或者支付寶已經完成轉賬。我當時就覺得是真的”;“會有很多和別人聊天的記錄和各種交易記錄”;“有他給我發的那些數據啊,就是上面有很多人的名字,我也是其中一個,還說這些人都是任務完成了,所以我要抓緊完成啊,才能把錢退給我”。從衆效應,一般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爲由於羣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電信詐騙中,受騙者爲了保持與羣體的意見一致,擺脫脫離羣體的心理壓力,而選擇繼續相信詐騙者所提供的信息。

緊急事件導致決策避險化

訪談發現:詐騙者在與受騙者首次溝通時,往往會製造一些緊急情境或事件,如“賬戶異常”“行爲違規”“發生事故”等。通過虛構緊急事件或情境,受騙者往往就被激發出“避免損失或危險”的強烈動機,導致無法做出理性決策,出現決策的避險化。如有的受騙者提到,“中午喫完飯,回宿舍拿手機出來玩,看到很多未讀消息,讓我儘快回覆,有急事”;“我沒有想太多,我擔心真的出事了,就打了電話” 。在緊急事件或情境中,個體能夠利用的認知資源變少,因此更加依賴直覺和本能來進行決策。而規避風險是人進化來的本能,因此,在電信詐騙的緊急情境中受騙者爲了規避風險而產生了決策偏差。

防騙每日電訊提醒:遇到電信網絡詐騙怎麼辦?

1、準確記錄騙子的賬號、賬戶名稱,第一時間撥打反詐中心報警電話110或96110。

2、請保存聊天記錄和轉賬記錄等相關證據,及時到屬地派出所或刑警隊報案。

3、如果不慎點擊“木馬病毒”鏈接造成資金損失的,需將手機進行刷機操作,同時將手

來源:防騙每日電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