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幾周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悄悄易主了,當時沙特阿美得益於股價的堅挺,硬生生將蘋果從王座上挑落。然而蘋果終歸是蘋果,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蘋果公司便以2.20萬億美元的市值,成功反超沙特阿美,重新登上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一的寶座。

能在短時間奪回失去的頭銜,這說明蘋果公司的總體實力依然很強勁,在科技界的地位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別的不說,就單說蘋果的智能手機,即便售價一年比一年高,但是銷量卻是一年比一年好,往往一個電商節就能賣出上百萬臺。再加上產品形態的創新,眼下蘋果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忠實的用戶羣體。

對於蘋果公司而言,坐擁如此海量的用戶羣體,至少可以帶來兩方面的好處。首先,用戶羣體的忠誠度預示着未來產品的銷量不會低,而藉此機遇蘋果公司可以整合自身的供應鏈,利於後續企業的整體管理和質量把控。其次,蘋果公司奉行代工策略可以讓下游供貨商形成競爭,既提高了產品的品質,也能擠壓出更多的利潤空間。

當然,站在供應商的角度,能進入蘋果的供應鏈也是有好處的。要知道搭上蘋果這班快車,企業根本不用擔心訂單的問題,只需要按照蘋果的要求來生產產品就足夠了,相對於靠企業自己找訂單而言要省力許多。不過也有例外,並不是所有進入蘋果供應鏈的企業都可以高枕無憂,比如國內的代工巨頭仁寶,此前就明確表示放棄進入蘋果供應鏈的機會。

此消息一出,一時間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要知道仁寶在2015年才進入蘋果的供應鏈,當時的訂單主要是爲蘋果生產ipad,合作近4年之後又拿到了Apple Watch訂單,按理說跟蘋果的合作關係應該更進一步,爲何在此時卻要退出蘋果的供應鏈呢?難不成仁寶想做第二個歐菲光?

其實從實際效果上看,歐菲光和仁寶是完全沒辦法同日而語的。歐菲光是當初被蘋果提出了供應鏈,屬於被動接受。對比來看,仁寶則是主動把蘋果踢“出局”,屬於主觀故意,行爲舉止也比較硬氣。換句話說,仁寶很清楚自己離開蘋果體系要面臨什麼,並不是腦子一熱的情況下做出的武斷決定。

事實上,一些專業人士對於仁寶脫離蘋果供應鏈的決定並不意外,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利益分配問題。前文中提到過,代工廠商爲了能拿到蘋果訂單,除了要有優良的工藝,還需要貼合蘋果的報價,因此在經營方式上只能選擇薄利多銷。

而根據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仁寶給蘋果代工的毛利率僅有3%至4%,實在少得可憐。更重要的是,仁寶的高管曾表態說企業未來的目標是要提高毛利率,這句話似乎也爲雙方的合作終止埋下伏筆。

說句實在話,以往總聽到某些廠家因爲各種原因遭到蘋果的罰款,或者直接被踢出蘋果的供應鏈,像仁寶一樣敢於直接“炒掉”蘋果的企業的確非常少,乍一聽仁寶的決定還是挺提氣的,而且也從側面凸顯了企業的硬氣做派。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仁寶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鏈對外界意味着什麼?

就編者個人而言,聽聞仁寶退出蘋果供應鏈後,腦海裏首先想到的就是央視的呼籲起作用了。

其實央視對國內廠商早就做出過提示,讓它們提高自己的產業佈局,不要把希望寄託在蘋果一家企業的身上,要減少蘋果的依賴症。眼下仁寶的做法便是對央視呼籲的積極響應,雖說有一些利益的成分在裏面,但側面說明仁寶這家公司的產業營收渠道是多元化的,離開蘋果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總體來看,一家企業想要做到不被市場拋棄,那就應該儘可能去實現多元化的發展,早些把自己身上的雞蛋分發進不同的籃子裏,才能更好地應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大家說對嗎?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