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鑫雨

編輯 | 蘇建勳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9月27日晚,自去年9月被字節跳動收購後,PICO交出了首份答卷PICO 4。

PICO 4的登場對不少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在硬件升級、內容擴充的同時,PICO 4的價格相較於同等容量的PICO Neo 3並未提高,128GB版本售價爲2499元,256GB版本則爲2799元,甚至比同等容量的Neo 3還要便宜200元。

在標準版PICO 4之外,面對極客和行業用戶的PICO 4 Pro還將在今年12月開售,512GB版本定價爲3799元。這款產品在標準版的基礎上,增加了面部追蹤、眼動追蹤和無級電動瞳距調節等功能。差異化定價也意味着,PICO開始面向細分用戶。

當消費者稱讚價格“真香”,不少資深玩家和從業者卻有些失望。一名深耕MR領域近6年的從業者劉偉告訴36氪:“PICO 4所有的局部升級都在預料之中。”這些在傳感交互和顯示上的升級,甚至只是爲了讓此前因延遲、畫質損耗、漏光等問題爲人詬病的PICO,達到使用的“及格線”。

這也道出了VR行業的現狀:在重量、顯示、電池和算力上局部升級,軟件生態和使用場景上的缺陷只能靠相對易佈局的視頻和遊戲找補。

VR行業亟需“殺手級”產品出現,這已經成了不少從業者之間的共識。一名MR行業分析師將“殺手級”產品類比於現實社交行業中的微信,“一旦離開,你的生活就難以繼續下去”。

在發佈會上,PICO總裁周宏偉展露了PICO走向大衆的野心。他表示,PICO 4將正式開啓國內VR的大衆化之路,“PICO 4或許是你的第一臺VR”。但從PICO交的答卷來看,它離“殺手級”產品還有很長路要走。

產品依然侷限於“超大屏手機”

“硬件+內容生態”,是VR產品升級的雙軌。

今年主要廠商在Q3發佈的7款VR設備,無外乎圍繞機身重量、電池性能以及顯示進行了硬件上的局部優化。橫向比較而言,幾款頭顯的主機之間重量相差不到100g(不可否認,頭部對100g也很敏感),電池容量也都突破了5000mAh。至於清晰度,根據資深玩家反饋:“差別不大,都不影響體驗。”

不同產品硬件升級程度有限、差異不大的主要原因在於供應鏈的脆弱。比如目前國內採用Pancake方案的VR頭顯屏幕大多來自於TCL華星光電、日本的JDI、夏普等企業,PICO 4則使用了自研Pancake光學透鏡,但屏幕供應鏈痛點一方面在於能提供VR屏幕解決方案的上游廠商稀少,另一方面在於有能力的廠商產能又十分有限。

至於算力方面,以高通驍龍865爲基礎的驍龍XR2是VR一體機的絕對主力。索尼PSVR系列頭顯所採用的PS5曾被行業視作自研之光,但除此之外,目前具有處理器自研能力的廠商屈指可數。這最終造成VR終端廠商在硬件配置上幾乎沒有選擇餘地。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卷內容”是不少廠商選擇的發力點。但目前VR行業在使用場景和內容生態上呈現出的想象力,還侷限於“超大屏手機”。

比如玩出夢想的YVR 2、創維PANCAKE 1系列仍然將頭顯定位在“遊戲機”,極大程度依託於母公司的內容資源。在依靠抖音原有的內容生態之外,運動健身是PICO 4在應用場景上打出的一張牌。在發佈會上,其配套的HyperSense振感手柄和體感追蹤器開門見山,直點“VR運動套裝”的主題。

可惜的是,VR目前搭載的遊戲和運動場景依然難以全面替代線下社交。“要意識到,VR設備並非是手機的替代品,而是現實世界的替代品。”劉偉認爲,PICO 4等產品的主要不足在於無法充分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即便PICO 4上線了Avatar系統,但其提供的虛擬人互動功能離社交的完成式還相去甚遠。

“視頻、遊戲、社交,這是VR行業一步步建立內容生態的方向。目前我們還在前兩個階段。”劉偉將VR應用場景視作用戶的Second Life,“微信之所以絕對佔據用戶時長,是因爲它將線上的親密、工作、金錢等各種場景的社交做到了極致。在Second Life中,用戶不可能是孤獨的。”

價格補貼換不來用戶時長

在賽道愈發擁擠的現狀下,用戶時長成了廠商們爭搶的稀缺資源。

用補貼換流量,曾經是不少互聯網企業屢試不爽的打法——通過燒錢快速在市場跑馬圈地。今年,繼西瓜視頻負責人任利鋒之後,抖音綜藝負責人宋秉華、抖音娛樂總監吳作敏相繼轉崗至 PICO。這幾位互聯網“老人”的加入也意味着PICO的PICO味被稀釋,字節味在加濃。

被字節收購後,周宏偉曾對外表示,PICO的轉型將分爲“硬件導向、營銷導向、內容導向”三步——“營銷”放在了“內容”前面。而2021年6月,收購尚未發生時,周宏偉曾在採訪中強調內容生態的重要性:“將不再過多談論硬件,而是讓用戶成爲VR消費的踐行者,探索國內VR用戶怎麼能夠喜歡VR。”

背靠字節的流量體系和資金實力,PICO在還未建立起完整的內容生態時就被迅速推向臺前。以PICO Neo 3爲例,其不同版本產品的售價在2500元-3300元,消費者只需激活並連續180天打卡30分鐘,就可以返還售價的一半。這一舉動,直接將PICO的價格與市面大多VR頭顯拉開了千元的差距。

價格補貼顯然是一劑“特效藥”。據公開報道,2021年PICO系列產品共銷售了50萬臺,字節將2022年的銷售目標從100萬臺調高到了180萬臺。

今年以來,不少廠商也仿照PICO增大了補貼力度。在處理器、光學等硬件設施上採取相同方案的品牌,售價卻從2500元-5000元不等,高低差距競有足足一倍。

但從長遠來看,在VR內容生態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價格補貼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產品無非落得被閒置的下場。劉偉告訴36氪,目前大部分VR廠商的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在30分鐘-50分鐘左右,並沒有拉開差距。

劉偉認爲,作爲現實世界的競爭者,VR設備必須要建設完整的一套生態體系,而不是照搬字節的內容體系:“如果另一個世界裏只能刷抖音、看頭條,這和我刷手機有什麼區別?”

樂觀的是,隨着賽道的漸熱,廠商們在內容生態上只會越來越“卷”。“等到行業真的有’殺手級’產品出現,不用過度營銷,用戶自然願意把時間花在上面。”劉偉補充,“就像從小靈通到智能機,讓用戶接受是很快的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偉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