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临终之际对宰相李𪟝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李𪟝二话不说立即执行,不得不说李世民为李治是操碎了心。

那么,李世民究竟下了一个怎样奇怪的命令呢?他将没有任何错处的宰相李𪟝外放为叠州都督。

要知道当初李世民登基之后,李𪟝镇守并州十六年,然后被征调入朝,只要不打仗就一直在京任职,且担任要职,官居宰相,这样的一个官员,在李世民病重之际突然被外放,自然不是一般的职位变换。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举动呢?他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帝王术,《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病重之际对太子李治说:

“李世𪟝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李𪟝才智过人,出将入相,是大唐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和李治之间没有什么接触,李治对他更没有什么恩情,很难让李𪟝从心里臣服于李治。

一个能文能武且都做到极致的人是有傲气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压制得住的,很显然,李世民能压制住李𪟝,但仁弱的李治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李世民决定将李𪟝外放。

如果李𪟝在接到命令之后能够立刻执行,那等李世民死了之后,李治就可以将他召回京中担任要职,如果李𪟝在接到命令后在徘徊观望形势,那直接就杀了吧。

这是李世民在病重之际对李𪟝的安排,那么李𪟝在接到命令之后是怎么做的呢?

“不至家而去”。

不得不说李𪟝是真的聪明,其实我们看李世民和李𪟝这对君臣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其实就是托孤与被托孤。

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是托孤,直接在病床前面对面交代不就行了吗?何至于弄这么一出,实际上,对于李𪟝,李世民很久之前就开始托孤。

643年,李承干和李泰在夺嫡中双双落败,便宜了15岁的李治,等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就转授李𪟝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并加位特进,依旧领同中书门下三品。

也就是说,李世民让李𪟝这个宰相教导、辅佐李治,对此,李世民是这么对李𪟝说的:“ 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

此后,李世民又曾在宴会上对李𪟝说:“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这是真正的托孤了。

隋末唐初的割据战争中,李𪟝曾是李密的部下,后来降唐的李密叛唐被杀,李𪟝献黎阳降唐并并请求为李密收尸,李𪟝算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李世民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在临终之际来了这么一出,将李𪟝外放,一来是试探李𪟝,二来是让李治有恩于李𪟝。

李世民在临终之际将李𪟝外放,如果李𪟝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立即执行这个命令,就说明他是一个听话的臣子,即便李世民的时间不多了,他也谨守臣子的本分,皇帝让你干啥就干啥,这就是皇帝想要的。

所以如果李𪟝这样选择,李世民就让李治在登基之后将李𪟝召回担任要职,这对李𪟝是一大恩,李𪟝必然会好好辅佐李治。

如果李𪟝徘徊观望,就说明他想要耍手段,想办法拖延时间,只要等到李世民病逝,新君即位,考虑到他位高权重,也不敢外放他,这样他就继续可以留在京中。

当然,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也说明他会成为李治的一个威胁,恃功而骄,必然是一大隐患,这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所以如果李𪟝这样选择,李世民就让李治将李𪟝处死。

李𪟝是极为聪明的,当李世民下达外放他的命令后,他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即托孤于他,他必须服从命令。

所以他连家都没有,立即就离京去叠州赴任,李世民知道后很欣慰,不得不说,李世民是真的为李治操碎了心。

为了让李治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李世民一直操心到最后一刻,更是将李治托孤于长孙无忌、褚遂良、李𪟝。

相对于对李𪟝的费心安排,李世民托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就简单得多,毕竟长孙无忌是文臣,且还是李治的亲舅舅,自然会义不容辞的辅佐李治。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李世民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病床前,对长孙无忌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𪟝在,李治就不必为大唐江山担忧。

但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几乎控制了半壁朝堂,而李𪟝则出身山东豪族,李𪟝很多时候在朝堂上相对中立。

后来李治想要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站出来激烈反对,让李治和武则天几乎寸步难行,但也正是位高权重的亲舅舅的威逼,让李治的废王立武的决心更大,尤其是当李治征求李𪟝的意见的时候,李𪟝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𪟝的意思很简单,这是李治的家事,李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需要问别人,这里李𪟝看似保持中立实际上是站在了李治这一边,也正是李𪟝的这句话,让李治和武则天豁然开朗,废王立武就简单多了。武则天如愿成为皇后。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结局凄惨,而李𪟝则得了善终。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