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川渝地區遭遇異常高溫,川北地區一個多月沒有起大作用的降雨,包穀歉收、稻穀減產,目前旱災已經發展到大半個長江流域,而且還在持續發展,很多人對今年的收成擔心不已。

乾旱的池塘(圖據Pixabay)

在我的老家四川東北部,形容一個人喫飯狼吞虎嚥的時候有一句俗話:“你是1933年過來的哇?”今年艱難的形勢,又讓我想起爺爺婆婆常說的這句話,這也是我的爺爺婆婆那一輩人所經歷苦難的真實寫照。

據爺爺婆婆講,從1932年冬到1933年夏的大半年裏,川東北地區基本是滴雨未下,頭年冬天種下的小麥,就陰浸處(有地下水或其他原因使土地潮溼的地方)的小麥生長了,其他地方顆粒無收,甚至芽都沒發起來。爺爺婆婆一大家子在當時的何家山有好幾畝田地,就僅僅收了一斗三升癟麥子,收成不到正常年份的一成。

四川饑荒中煮樹葉充飢的一家(圖據網絡)

持續的乾旱,首先面對的就是喫水問題。1933年春起,何家山幾口水井都乾涸了,僅巖底下(地名)一口幾百年的老井有細線樣的小股水往外浸,一天舀不到兩擔水。勞力不好的就每家每戶派一個人日夜守在井邊,每人只能舀上半桶水,據說日夜有人守着睡覺的老井邊都長跳蚤了!而那些家裏勞力好的,就揹着木桶到幾十裏外的東河背水喫,聽說當時有個人揹着大半桶水走到半路時揹帶斷了,木桶在地上摔得稀爛,水也全部灑了,三十多歲的漢子坐在地上號啕大哭。

1933年的莊稼歉收加上連年的兵災,老百姓喫飯一下就成了問題,而當時的軍閥只顧搜刮民脂民膏,完全不存老百姓死活。糧食喫完喫野菜,野菜喫完喫樹皮,樹皮喫完喫白善泥(觀音土),野菜樹皮還將就,白善泥喫了不消化,肚子脹得大如鼓卻拉不出來,最後在哀嚎中痛苦死去。很多地方都傳出了“易子而食”的人間慘事,“有個人在五鳳觀山樑上烤了一個娃兒喫,嚇人啊,喫了人後他的眼睛都是紅的!”婆婆每每講起這些事情都會掉眼淚。

來之不易的糧食(圖據Pixabay)

爺爺婆婆生於上世紀二十個年代,經歷過三十年代的四川戰亂、1933年的旱災和地震、1936年到1937年的旱災,解放後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喫的問題成了影響他們人生的重要因素。如今,爺爺婆婆已過世多年,雖然他們後半輩子不再爲衣食發愁,但他們那些年經歷的苦難,讓他們後半生在面對好的生活時也異常的節約。

所以,看到老人節約時,請一定要理解他們,因爲他們經歷過你難以想象的苦難!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