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自家孩子,我们不禁会想,为何聪明好学听话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自家的孩子为何让我们这么操心!

其实家长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孩子比较,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殊不知总想着对比孩子,却没有想过要对比别人家的父母,如此怎么能看全问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父母是否需要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作比较,对于别人家神一样的迷之存在,我们又如何能知道人家是如何教育的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看来,这样做的家长,还不在少数。

虽然家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努力,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很多父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在羞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自惭行秽,这是最差的一个效果。

如果你不知道人家孩子怎么学习的,人家父母怎么教育的,你又能让自家孩子学别人家的孩子什么呢?

大多数父母心里住着“别人家的孩子”

57.7%受访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个女孩站上了高台后,面对着台下的同学老师家长,哽咽着大声对着自己妈妈喊出的一番话。

(图片来源:综艺《少年说》)

而在现实中,像这个小女孩子这样被“别人家的孩子”困扰的孩子也不再少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觉得,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人生规划,但不能简单地自己觉得什么好就强加在孩子身上。父母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要有信心、支持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好,这样的期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68.8%受访家长坦言对孩子有很高期待

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家长坦言对孩子有很高期待。交互分析发现,学历为专科的家长中,有72.9%的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高于其他学历者。

陈祉妍教授认为,父母对孩子抱有高期待,本身不是坏事。如果对孩子没什么期待甚至不管不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的、正向的期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有利于孩子努力并获得成就感。“但是父母期待过高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没能准确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或者只是从某个单一的维度来了解孩子,比如成绩”。

说到“别人家的孩子”,不少网友表示, 这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敌人”:

@烟花易冷:对比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希望大人减少对比,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

@纸鸢:我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比的,没啥可比的。

@猫小姐的狮子座:我从来都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和别人比,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比昨天好那就是进步!”

但是也有网友,尤其是一些家长说,这也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寂寞沙洲冷:提“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

@ivy999:家长这么做也是为了激励孩子,激励方法有很多种,这是其中的一种。

@乖乖长大:我从小也被这么教育过,我觉得这种方法让我很有斗志,是正面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也会用在孩子身上。

青少年和儿童心理学家提示我们,当一个儿童,他真正得不到父母发自内心的欣赏的时候,他是很难建立起自信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长跑里,都是在和自己赛跑的,我们只要比前一秒钟的那个自己优秀,就都是进步和成长,并且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可以是名人,可以是运动员,但是我们不能去数落和羞辱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孩子面前发自内心的去称赞他们,去鼓励他们。

我们要保有孩子们内心的那份自信和对别人的善意,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过多的比较,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成长的节奏,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就是尊重自己孩子成长的节奏,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节奏当中,绽放自己的光彩,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

所以在此我们告诉家长们,不要把你所谓的期待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有教育专家认为,适度的期待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并使其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伤害。

过高的期待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当家长在孩子们身边提到各种各样的“别人家的孩子”时,这些话即便没有明确表达出家长的要求,但是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已经能感受到家长说话时的情绪以及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这是家长对你的期待。

在这样的话语暗示下,孩子会把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的过错归咎在自己的身上,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和家长的期待打成一个厚重的包袱背在身上。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背负着厚重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会把孩子小小的自我压垮掉,进而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理、心理发育。

过高的期待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

当家长对孩子抱有的期待过高时,这些期待孩子如果一旦无法达成,这就会为孩子们增添更多的失败体验。

如果孩子的失败体验过多,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我不行”、“我无法成功”的自我认知,使得孩子在自我接纳上产生问题,进而严重挫伤其自尊和自信心。

这种低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限制孩子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过高的期待可能会使孩子丧失主见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于严格,把自己期望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可能会使孩子丧失掉自己的想法,而完全按照家长的期待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长时间下去,孩子很可能习惯于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进而逐渐失去主见,丧失人生的成就感。

对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让孩子活成别人家孩子的模样呢,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有正确的有效的沟通方法,如此才是教育的开始!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对孩子表达你的期望。

第一步,对孩子表达你的期望

有研究曾经表明,中国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表达都是比较含蓄的,而西方家庭通常比较热烈。

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常会直接表达‘’我爱你‘’,临睡前会互道‘’晚安‘’,彼此之间也常用拥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为中国式家庭父母的你,当你需要加班到很晚回家,又担心孩子一个人不能独自完成作业,不妨试试直言表达你对孩子的期望。

电话里,你可以对孩子说:“今天我会回家晚,跟你学习一样,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必须留下来做完它!希望你也能先完成作业,然后在我回来前玩一会,好吗”?

采用尊重孩子,直接表达期望,而不是命令式口吻的沟通方式。最后加上征求性的问句,给孩子还保留了思考的空间。

相信孩子听后能够明白,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也非常的辛苦,而他也有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每个人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第二步,给孩子提供选择并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期望去做,你会一下就怒火中烧,大声训斥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就不能动点事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你表达期望之后,孩子依然没法做到。那么你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一旦他选择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果违反,你就要采取行动。

具体怎么做呢?当孩子玩手机总是超时,你可以给孩子做选择,要么一小时后把手机放回原处,要么以后就不要再拿手机,由孩子决定。

如果孩子选择了按时放回原处,但是仍然会超过时间,那么你可以采取行动了。把放手机的抽屉上锁,当孩子发现打不开抽屉,拿不到手机,他一定会来问个究竟。

此时,让他明白,不是你要采取行动来限制他的使用。而是他自己不遵守时间约定导致的结果。

第三步,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懂得放手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舍不得孩子吃苦,担心孩子受委屈,这些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让孩子体会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是非常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是事情发展的自然因果,而非人为做出的惩罚。

再来看看早上起床拖延症的孩子,你要准备早餐,又要督促他起床,无力分身。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快到时间了,如果孩子继续磨磨蹭蹭,你不用反复催促,上学迟到就由学校的老师来管理他。

作业也是如此,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就不允许在写,提前和当班老师说明情况,让孩子第二天自己去和老师解释。

这样做的好处是,渐渐孩子会明白写作业和上学是自己的事,写不完要接受被老师批评的后果,迟到了也是同样。让孩子有意识地分清,这是他的事,慢慢他自己就会重视起来了。

这就是针对孩子拖延症改善的三个步骤,如果你还在用声音震慑孩子,如果你还深陷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年旧论里,如果你还在谩骂、讥讽和训斥孩子,那么请改变你的沟通方式,好好说话。

说到这里,曾经为了孩子的拖延症而苦恼的你有没有一些启发?

你的话将不再被视为空气,你将拥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成为一个会说话的父母,孩子的身心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又具有责任心的人。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