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自家孩子,我們不禁會想,爲何聰明好學聽話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自家的孩子爲何讓我們這麼操心!

其實家長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殊不知總想着對比孩子,卻沒有想過要對比別人家的父母,如此怎麼能看全問題呢?

今天我們來看看,父母是否需要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作比較,對於別人家神一樣的迷之存在,我們又如何能知道人家是如何教育的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看來,這樣做的家長,還不在少數。

雖然家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努力,用“別人家的孩子”激勵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很多父母是用別人家的孩子在羞辱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在別人家的孩子面前自慚行穢,這是最差的一個效果。

如果你不知道人家孩子怎麼學習的,人家父母怎麼教育的,你又能讓自家孩子學別人家的孩子什麼呢?

大多數父母心裏住着“別人家的孩子”

57.7%受訪家長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在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裏,一個女孩站上了高臺後,面對着臺下的同學老師家長,哽咽着大聲對着自己媽媽喊出的一番話。

(圖片來源:綜藝《少年說》)

而在現實中,像這個小女孩子這樣被“別人家的孩子”困擾的孩子也不再少數。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覺得,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人生規劃,但不能簡單地自己覺得什麼好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父母在孩子面臨困難時要有信心、支持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會變得更好,這樣的期待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68.8%受訪家長坦言對孩子有很高期待

調查顯示,68.8%的受訪家長坦言對孩子有很高期待。交互分析發現,學歷爲專科的家長中,有72.9%的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高於其他學歷者。

陳祉妍教授認爲,父母對孩子抱有高期待,本身不是壞事。如果對孩子沒什麼期待甚至不管不問,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積極的、正向的期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有利於孩子努力並獲得成就感。“但是父母期待過高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沒能準確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或者只是從某個單一的維度來了解孩子,比如成績”。

說到“別人家的孩子”,不少網友表示, 這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的“敵人”:

@煙花易冷:對比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希望大人減少對比,多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

@紙鳶:我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比的,沒啥可比的。

@貓小姐的獅子座:我從來都是這樣告訴自己的學生“不要和別人比,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比昨天好那就是進步!”

但是也有網友,尤其是一些家長說,這也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寂寞沙洲冷:提“別人家的孩子”也是爲了給孩子樹立一個身邊的榜樣。

@ivy999:家長這麼做也是爲了激勵孩子,激勵方法有很多種,這是其中的一種。

@乖乖長大:我從小也被這麼教育過,我覺得這種方法讓我很有鬥志,是正面的教育意義,所以,我也會用在孩子身上。

青少年和兒童心理學家提示我們,當一個兒童,他真正得不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欣賞的時候,他是很難建立起自信的。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長跑裏,都是在和自己賽跑的,我們只要比前一秒鐘的那個自己優秀,就都是進步和成長,並且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可以給孩子們樹立一個高遠的目標,可以是名人,可以是運動員,但是我們不能去數落和羞辱自己的孩子,應該在孩子面前發自內心的去稱讚他們,去鼓勵他們。

我們要保有孩子們內心的那份自信和對別人的善意,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過多的比較,每一個生命都會有自己成長的節奏,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做比較,就是尊重自己孩子成長的節奏,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節奏當中,綻放自己的光彩,纔是家長最應該做的。

所以在此我們告訴家長們,不要把你所謂的期待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有教育專家認爲,適度的期待可以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並使其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傷害。

過高的期待往往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壓力

當家長在孩子們身邊提到各種各樣的“別人家的孩子”時,這些話即便沒有明確表達出家長的要求,但是當孩子的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已經能感受到家長說話時的情緒以及這些話背後的潛臺詞:這是家長對你的期待。

在這樣的話語暗示下,孩子會把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的過錯歸咎在自己的身上,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和家長的期待打成一個厚重的包袱背在身上。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揹負着厚重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會把孩子小小的自我壓垮掉,進而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生理、心理發育。

過高的期待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

當家長對孩子抱有的期待過高時,這些期待孩子如果一旦無法達成,這就會爲孩子們增添更多的失敗體驗。

如果孩子的失敗體驗過多,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我不行”、“我無法成功”的自我認知,使得孩子在自我接納上產生問題,進而嚴重挫傷其自尊和自信心。

這種低自我認知一旦形成,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限制孩子潛能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過高的期待可能會使孩子喪失主見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獨立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嚴格,把自己期望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可能會使孩子喪失掉自己的想法,而完全按照家長的期待來規劃自己的人生。

長時間下去,孩子很可能習慣於壓抑自己的需求,爲父母而活,進而逐漸失去主見,喪失人生的成就感。

對此,作爲孩子的父母,如何讓孩子活成別人家孩子的模樣呢,怎麼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呢?最主要的還是家長和孩子之間要有正確的有效的溝通方法,如此纔是教育的開始!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對孩子表達你的期望。

第一步,對孩子表達你的期望

有研究曾經表明,中國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區別,中國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表達都是比較含蓄的,而西方家庭通常比較熱烈。

西方父母與孩子之間常會直接表達‘’我愛你‘’,臨睡前會互道‘’晚安‘’,彼此之間也常用擁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作爲中國式家庭父母的你,當你需要加班到很晚回家,又擔心孩子一個人不能獨自完成作業,不妨試試直言表達你對孩子的期望。

電話裏,你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我會回家晚,跟你學習一樣,我的作業還沒有完成,必須留下來做完它!希望你也能先完成作業,然後在我回來前玩一會,好嗎”?

採用尊重孩子,直接表達期望,而不是命令式口吻的溝通方式。最後加上徵求性的問句,給孩子還保留了思考的空間。

相信孩子聽後能夠明白,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也非常的辛苦,而他也有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每個人應該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第二步,給孩子提供選擇並採取行動

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期望去做,你會一下就怒火中燒,大聲訓斥他:‘’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就不能動點事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你表達期望之後,孩子依然沒法做到。那麼你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一旦他選擇了,就要嚴格執行,如果違反,你就要採取行動。

具體怎麼做呢?當孩子玩手機總是超時,你可以給孩子做選擇,要麼一小時後把手機放回原處,要麼以後就不要再拿手機,由孩子決定。

如果孩子選擇了按時放回原處,但是仍然會超過時間,那麼你可以採取行動了。把放手機的抽屜上鎖,當孩子發現打不開抽屜,拿不到手機,他一定會來問個究竟。

此時,讓他明白,不是你要採取行動來限制他的使用。而是他自己不遵守時間約定導致的結果。

第三步,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有一句話說得好,懂得放手纔是真正成長的開始。捨不得孩子喫苦,擔心孩子受委屈,這些都會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讓孩子體會錯誤行爲帶來的自然後果是非常有必要的,自然後果是事情發展的自然因果,而非人爲做出的懲罰。

再來看看早上起牀拖延症的孩子,你要準備早餐,又要督促他起牀,無力分身。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快到時間了,如果孩子繼續磨磨蹭蹭,你不用反覆催促,上學遲到就由學校的老師來管理他。

作業也是如此,在規定的時間不能完成,就不允許在寫,提前和當班老師說明情況,讓孩子第二天自己去和老師解釋。

這樣做的好處是,漸漸孩子會明白寫作業和上學是自己的事,寫不完要接受被老師批評的後果,遲到了也是同樣。讓孩子有意識地分清,這是他的事,慢慢他自己就會重視起來了。

這就是針對孩子拖延症改善的三個步驟,如果你還在用聲音震懾孩子,如果你還深陷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陳年舊論裏,如果你還在謾罵、譏諷和訓斥孩子,那麼請改變你的溝通方式,好好說話。

說到這裏,曾經爲了孩子的拖延症而苦惱的你有沒有一些啓發?

你的話將不再被視爲空氣,你將擁有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成爲一個會說話的父母,孩子的身心也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爲獨立自主又具有責任心的人。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