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水果都是採摘下用來喫果肉的,但廣東有2個不一樣的水果。

不一樣在哪呢?

一是這2個水果“賣皮不賣肉”,二是這2個水果都是“未成年”水果。

“賣皮不賣肉”是說這2個水果採摘下來,果肉大多數時候都只能當成“下角料”,賣不上價格或者直接被當垃圾扔掉;果皮的價格反而能賣上非常高的價格,是大多數收購商眼裏的香餑餑。

“未成年水果”是指這2個水果都是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採摘的,這不是搶早採摘,而是在它倆一點也沒熟的情況下進行採摘,熟了反而不行了。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水果呢?

這樣不成熟就採摘,把果肉扔掉,只留果皮賣,這是不是一種嚴重的浪費呢?

“一片值千金”的柚子

第一個“賣皮不賣肉”的水果是廣東的化州柚。

化州柚是廣東化州市的一個獨特的柚子品種,在古代也曾經是皇室貢品。這個柚子與其它柚子不同,它的外皮通常會有密密的絨毛,而且果皮非常厚,果肉非常小。

按照傳統的做法,化州柚是在還“未成年”的時候下被採摘下來“剝皮”來賣柚子皮的。

當化州柚的果皮還是青色的時候,就要把化州柚採摘下來,然後放在90℃的熱水中進行“殺青”,再用刀子把化州柚的果皮劃開,讓它“皮肉分離”,留下柚子皮進行炮製。炮製好的化州柚的柚子皮叫“化橘紅”,是廣東的名貴藥材,被稱作“南方人蔘”。

化州柚的果肉不值錢,但它的柚子皮非常值錢,誇張點來形容是“一片值千金”,

什麼樣的化州柚能“一片值千金”呢?

一是要看產地。按產地來說,只有廣東化州種植的化州柚才能叫化橘紅,價格才高,其它地區種植的一般難以賣上較高的價格。

二是要看化州柚果皮上的絨毛數量。以前用化州柚炮製出來的化橘紅又叫“毛橘紅”,因爲在它的外層有着濃密的絨毛覆蓋。根據絨毛的多少,化橘紅又被分爲成了2類。絨毛數量多的叫正毛果,絨毛數量少的叫副毛果。正毛果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副毛果。至於沒有絨毛的化橘紅,價格相對來說就很難“一片值千金”了。

三是要看年份。化橘紅是囤放的時間越長,年份越大價格越高。20年的化橘紅要比10年的價格高,10年的化橘紅要比5年的價格高。

聽起來真的跟人蔘差不多了。

化州柚的收購價格一直不低,今年價格又翻大漲了,一斤化州柚價格漲到了7-8元/斤。而大多數用來喫的普通柚子,批發價格一般也就1-2元/斤。

看來化州柚這個“賣皮不賣肉”的生意做得非常好。

“百年桔子皮勝黃金”的新會柑

第二個“賣皮不賣肉”的廣東水果是新會柑。

新會柑是原產於廣東新會的一個柑橘品種,又叫“茶枝柑”。與化州柚一樣,新會柑也是在未成熟的時候就要採摘下來“剝皮”。

新會柑剝下來的皮炮製後就是陳皮。

對,跟你燉肉的時候放的那個陳皮香料本質上是一個東西。

但又有不同。

燉肉的陳皮一般是大衆版陳皮,只能保證它是桔子皮,但是不是新會柑的皮或者是不是新會產區的陳皮,那就不一定了。

新會地區出產的陳皮一般又叫“廣陳皮”或者“新會皮”,在市場上能賣高價的也是這類陳皮。另外一個影響價格的因素就是年份了。跟化橘紅一樣,放得越久的陳皮價格越高。誇張點來形容是“十年陳皮賽黃金”。

新會柑如今的採摘不僅僅是用來炮製乾燥的陳皮了。現在不少果農會在新會柑還沒有乒乓球大的時候,就把新會柑採摘下來,然後用工具掏空新會柑裏的果肉,保留下外層的完整果皮,再把普洱茶放到裏面,做成市面上比較火的“小青柑”茶。

這是陳皮的一個比較新的玩法。

是浪費還是變廢爲寶?

新會柑和化州橘曾經也引發過爭議。

例如陳皮,過去不少人把新會柑的果皮扒下來後,果肉到處扔,製造了大量的垃圾。這也讓不少外地的網友看到後,指責當地人在浪費水果。

“好好的桔子不喫,居然全部都倒坑裏了,這不是浪費嗎?”

那麼,新會柑和化州柚是真的在浪費嗎?

首先,新會柑和化州柚原本就不是利於鮮食的柑橘品種,要是非得強制這兩個水果品種用來當水果賣,那估計早就沒人種植了。

換句話說,新會柑和化橘紅就是水果中的“廢物”。

與粑粑柑、葡萄柚、蜜柑、沃柑等柑橘水果對比起來,這2個水果的食用價值不值一提。新會柑甜度低,哪怕成熟後甜度也不高,酸性較大;化州柚更不用說了,果肉乾巴巴的那麼一點,誰會去買那個柚子當水果喫呢?

其次,化州柚和新會柑的藥用價值更大更明顯。我們種果樹爲的是物盡其用,要“因果制宜”,不能鑽牛角尖,保守成規,別說是取果皮了,如果有價值的話,挖樹根都可以。能利用好它的價值就不算是浪費。

第三,當下的化州柚和新會柑也在朝着更加“物盡其用”的方向前進,化州柚不少果肉也被切成了片,當作“化橘紅”切片來賣,利用價值更高了;新會柑的果肉也少量嘗試着用來釀酒。

如果能把每一個東西都利用好,那麼經濟價值可能會更大。如果只能把一個果樹的一個部件利用好的話,那也是合格的。

從這三點來看,新會柑和化州柚不僅僅不是在浪費水果,反而是在“變廢爲寶”。把不適宜喫的水果挖掘出了另一個利用價值,這不挺好嗎?

你認爲呢?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