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公衆號:錢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視頻:由於女兒平時上學特別磨蹭,於是媽媽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模仿女兒平時磨蹭的樣子,結果把女兒給急哭了。

媽媽這招讓女兒換位思考,使其體會到了磨蹭帶來的後果,孩子得到的教訓是深刻的,這纔有了行爲上的轉變。

其實,不同的孩子,磨蹭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弄清楚導致孩子磨蹭的深層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高效、快速地解決問題。

孩子磨蹭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4種:

01

家長包辦過多,孩子缺少鍛鍊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指出:“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爲其整理收拾的人”。

家庭中,如果父母溺愛、包辦太多,從小沒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等到需要孩子自己做的時候,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還有的家長,看孩子動作慢,心裏着急,就衝上去幫孩子三下五除二地做好。

這樣看來,孩子之所以磨蹭,一是缺少練習,動手能力不足;二是依賴慣了,形成了心理上的惰性,想着就算自己沒做好,父母也會來幫忙。

生活上動手能力的欠缺、惰性心理,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容易導致孩子學習態度不勤奮、不積極。

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最好在2、3歲左右就開始培養,家長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爲自己負責;另外,還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養成勤勞、愛動手的好習慣。

像穿衣、喫飯、整理玩具等基本生活技能,練習多了,孩子熟能生巧,做起事來速度就會更快。

02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

大人很容易就能理解:一天只有24小時,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一個大概的時間範圍,在這件事上慢了,就可能會耽誤後面的事情。

但對於孩子來說,從認識時間、建立時間觀念,再到學會管理時間,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對3歲前的孩子講時間、快慢、5分鐘、10分鐘,他是很難理解的。

所以孩子經常看着大人着急上火,心裏卻很疑惑:

“爲什麼一定要那麼快呢?我慢慢地刷牙、玩玩水,多有意思呀。”

因此,3歲前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寬容一點,不要因爲耽誤大人的生活節奏,而去用成人的速度要求孩子。

孩子慢慢地喫飯、刷牙、玩玩具,可能是在用他的方式仔細感受、體會這個過程,是一種學習和探索。

到了3-6歲,孩子開始上幼兒園,需要遵循學校的時間安排:起牀、出門上學、上課、玩耍、喫飯、午休、放學。

在這樣規律的生活作息中,孩子會發現許多事情都和時間有關係,於是逐漸對時間產生大概的印象,但想要更深入地認識時間,還需要具體的訓練。

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帶着孩子感受具體的時間、瞭解時間的有限性、明白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

可以在家裏顯眼位置放上鐘錶、牀頭邊放上鬧鐘,教孩子認識鐘錶;

通過沙漏、計時器,幫助孩子感受時間的流逝、體會時間的長短;

在家裏貼上時間表,讓一天的時間安排清晰可見,便於孩子遵守。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討論時間,比如:一集動畫片是20分鐘;

在等公交、地鐵時,和孩子聊聊:“下一班還有3分鐘”、“這一班如果一直不走,就會耽誤下一班車的時間”;

送孩子上學時,告訴孩子“開車到學校大概需要10分鐘,所以我們早上最好8點10分就要出門。”

隨着生活經驗的增加,孩子對時間的長短會有更準確的把握,懂得珍惜時間,增強時間觀念。

等孩子上了小學,一到三年級,讓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做事的習慣,比如寫作業前,大概預估一下需要多久,列一個時間計劃表,儘量在這個規定時間段內完成。

在規定時間的約束下,孩子寫作業會更有效率,減少磨蹭,慢慢養成了好習慣。

三年級之後,家長要多給孩子自主安排時間的機會,鍛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比如放學回家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假期裏,合理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

孩子在自主感和適當的自由下,做事會更加積極主動,自控力也逐漸提高。

03

對要做的事情不感興趣、缺乏信心

成年人的生活中,磨蹭拖拉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要看一本書、寫一份工作彙報、完成一篇論文,對於這些不感興趣,或是做起來難度大的事情,就會缺乏積極性,通過磨蹭來逃避。

而玩遊戲、看電影這些有趣、又沒有難度的事情,就可以快速投入其中。

孩子也是一樣,缺少興趣、缺乏信心、畏難情緒,是導致磨蹭的第二大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寫作業上。

從缺少興趣這個角度,家長需要帶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比如讓認字、解題變得有趣,幫助孩子找到認識很多字、解開一道又一道題、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此外,儘量少讓孩子接觸遊戲、短視頻,每週固定好時間。長時間沉迷,更容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缺乏信心、畏難的孩子,他們大多是對知識點理解得不透徹,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導致寫作業時困難重重,一頭霧水。

這種挫敗感,嚴重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於是變得越來越磨蹭。

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平時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與孩子交流溝通,增加家庭輔導,及時幫助孩子學通、學懂、攻克疑難點。

這樣,孩子寫起作業來更得心應手了,自信心增強,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更強,效率更高。

此外,作業任務太多,也會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孩子感覺做完需要好長時間,還沒開始心裏已經感到疲憊。

這時,家長可以教孩子拆分任務,一個個完成,比如先寫語文,休息下再寫數學;先做練習冊上的作業、再寫試卷。

學會分解目標,逐個擊破,在心理上就降低了任務難度,自信心增強,於是更願意行動起來。

在這裏,家長要避免給孩子安排過多的額外任務,當孩子發現寫完作業後還有一堆事情等着他,就更會磨蹭。

因此,讓孩子寫完後有一個自由安排的時間也很重要,相當於完成作業後的獎賞,孩子會更有積極性、更高效地去做。

對於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長還要注意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和要求,減少批評否定,多鼓勵孩子,增強他的自信心。

04

故意磨蹭

爲了尋求關注或消極抵抗

有一位媽媽曾反映,以前一向主動完成作業,成績也很不錯的孩子,最近寫作業總是磨蹭到很晚,好幾次作業沒寫完、完成質量不高被老師批評。

她很納悶,不相信原來那個好孩子,現在變得不認真學習了。

後來,經過和老師的交流探討,她終於發現孩子之所以會磨蹭、作業不好好寫,其實是希望得到自己的關注。

原來,從前段時間開始,她的工作變得特別忙,晚上回家都要到10點之後,基本上跟孩子說不了幾句話。

以前不忙的時候,每晚喫完飯後,她都會陪孩子一起看看書、聊聊天,親子之間關係特別融洽。

孩子雖然小,但也很敏感,內心渴望父母的關注和陪伴,確認自己是被愛着的。

當陪伴和關注變少,孩子便會通過各種辦法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在學校調皮搗蛋、不認真寫作業、愛哭、黏人。

這種爲了尋求關注的磨蹭,就需要家長好好和孩子溝通,或者增加陪伴時間,讓孩子明白你有多愛他,增強內心的安全感。

還有一種磨蹭,是孩子爲了反抗父母故意爲之,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體現的更爲明顯。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專制、嚴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愛拖延的孩子。

他指出,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爲,以此來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控制太多,總是命令、安排孩子的家長,往往也會伴隨着錯誤的溝通方式,經常嘮叨、吼叫、斥責孩子。

當孩子感覺不被尊重,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沒有一點自己做主的權利,就會用磨蹭來消極抵抗,表達自己的不滿,爭取自己的自主權。

因此,孩子的磨蹭也是給家長髮出信號,提醒家長改變教育方式,用尊重、平等、商量的語氣和孩子溝通,給孩子提供自主選擇,隨着孩子的成長,多給他自己做主的機會。

磨蹭的孩子,也有一顆想變好的心。家長多瞭解原因、提供切實的幫助,而不是隻會催促、責罵,纔是根治磨蹭的良藥。

內容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

責任編輯 :王佳實 任赫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