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權轉自 | 錢志亮工作室公衆號

作者 | 錢志亮

播音 | 武冰潔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學會煮飯:好好生活,纔是孩子未來的頂級能力
06:37來自中國教育報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學會煮飯:好好生活,纔是孩子未來的頂級能力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正式成爲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通過勞動課,尤其是家務勞動,孩子鍛鍊起來的是好好生活的能力,而這項能力是孩子未來幸福的關鍵。

會做家務勞動,

是孩子未來獨立生活的前提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生活能力的要求一直很低,甚至不少父母勸告孩子:“只要你學習好,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做、不管。”

在父母眼中,學習與生活似乎是對立的,難以兩全。我們都在等着孩子成人後無師自通。可事實是,孩子成年後的獨立生活遠比我們想象中要糟糕。

在我們身邊,很多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不會拖地、掃地,不會做飯煮菜,每天依賴外賣、速食、泡麪解決問題。

這幾年因爲疫情,居家生活成爲人們的生活常態,居家隔離期間的生活,就暴露出很多年輕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短板。

年輕人衣食無憂慣了,當他到了一個需要自力更生的階段,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生活過得就沒那麼像樣了。

出現這樣的結果,父母是需要反思的。

我們總是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可唯獨沒有教孩子怎麼去過好自己的日子。

父母鮮少考慮到的實際問題是:未來當孩子需要一個人生活時,他能照顧好自己嗎?

站在孩子的未來看,家務勞動看似瑣碎,但對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父母有遠見,就應該在孩子之前,主動培養孩子駕馭生活的能力,該他做的事,該他承當的責任,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父母別擋在前面。

生活的路,深一腳,淺一腳,得由孩子自己走。

在家務勞動中,

逐漸培養孩子愛人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班上有個叫卓婭的小女孩,她的母親非常愛孩子,縱容她的一切任性要求。

後來,母親生病了,而且病得十分嚴重。

當時,卓婭所在的三年級正在籌備一趟爲期5天的趣味旅行,考慮到卓婭母親的身體狀況,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卓婭放棄這次旅行,在家照顧母親。

卓婭聽完卻大哭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勸道:“你看不到媽媽現在是什麼情況嗎?她病得很重,你不擔心嗎?”

面對病情惡化的母親,女孩始終無動於衷, 蘇霍姆林斯基花了幾年時間喚醒這個小女孩的心靈,他用的方法就是“勞動”,讓卓婭體驗到爲母親、爲自己的同班同學勞動帶來的自豪感。

學會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想要培養孩子對他人的愛,應該從家中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

家務勞動就是最簡單的方法,體驗了家務勞動辛苦的孩子,也更能體諒和理解父母。

很久以前看到這樣一則視頻,一個小女孩拒絕做家務被媽媽批評,媽媽問她:“你要做家人還要做客人?”

小女孩含着眼淚說:“我要做家人。”

家人是什麼?家中的大小事情,家人都能一起分擔。

一個孩子看到媽媽做飯忙不過來,挽起袖子,幫忙洗菜;看到爸爸上班辛苦,主動去廚房給爸爸倒杯水;看到奶奶拎不動購物袋,趕緊上前幫忙……

這樣的孩子,愛早已經在他的內心紮了根。

看似瑣碎的家務,體現的是孩子對家庭的愛與責任。

家務勞動,

讓孩子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爲父母,想讓孩子未來把生活過得像樣點,擁有大好前途僅僅只是一方面,處理那些做不完的家務小事纔是孩子每天都會面臨的挑戰。

房間是雜亂無章還是乾淨整潔?一日三餐是敷衍、對付還是用買來的新鮮食材,認真煮上一頓飯?日子得過且過還是偶爾用煙火氣裝點生活?

不要小看這些事情,我們居住的家、擁有生活的習慣,都能折射出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電影《小花的味噌湯》中,患癌的媽媽意外懷上了孩子,經過猶豫過後決定生下孩子。

不幸的是,在女兒四歲的時候,媽媽癌症復發,不得已,又開始了痛苦的抗癌之路。

在生命最後的那段時間,媽媽的願望,是希望把好好生活的能力和態度留給女兒,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教女兒生活。

她對女兒說:“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所以要好好喫飯。要想好好喫飯,就要好好做飯,無論是喫飯還是做飯,都不能糊弄。”

影片結尾,父女二人一如往昔坐在餐桌前,擺放好碗筷,認認真真地喫飯。

帶着媽媽的祝願,父女倆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幸福感都是靠自己創造的,在家務勞動中,孩子學到的就是如何認真地經營每一天,將日子過得豐盛。

我們呼籲孩子早早地參與家務勞動,就是在培養孩子好好生活的軟實力,讓他更加坦然地面對明天。

轉自 | 錢志亮工作室公衆號

作者 | 錢志亮

圖片設計 | 王榮佳

責任編輯 | 趙利 賈文藝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