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人物

獲獎者蔡林格說

“這個獎項對量子力學領域來說,

是令人興奮的。”

作者:陳佳莉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量子力學。

當地時間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蔡林格,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接到獲獎電話我很驚訝,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獲獎者蔡林格在得知獲獎消息1小時後,還是很激動。

“這個獎項對量子力學領域來說是令人興奮的。目前,許多關於現實和時空的問題仍未得到解答,我預計未來幾年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他說。

量子力學是近年來頗爲出圈的一個“熱詞”。今年的獲獎者探索了糾纏的量子態,他們的實驗爲目前正在進行的量子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駁倒愛因斯坦

阿斯佩1947年6月出生在法國西南部阿基坦地區的阿根鎮。1969年,剛大學畢業的他前往非洲喀麥隆,在那裏教了3年書。回國後,他於1983年在法國奧賽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阿斯佩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項研究。

這裏不得不提量子糾纏發展史上的一個插曲。

上世紀30年代,在量子力學誕生後,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愛因斯坦爲了用量子糾纏來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提出一個隱變量理論,該理論試圖建立定域性隱變量理論來替代量子力學理論。

然而,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發表論文,對於愛因斯坦等人的理論提出質疑,認爲量子力學的預測明顯地不同於定域性隱變量理論。

簡而言之,假若測量兩個粒子分別沿着不同軸向的自旋,則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量理論要強很多。這個被稱爲“貝爾不等式”的提法,定性地給出兩種理論的差別,並表示做實驗就可以觀察出差別。因此,此後的物理學界做了很多檢試貝爾不等式的實驗。

1982年,阿斯佩的博士論文便是以這種檢試實驗爲主題。

他得到的實驗結果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更進一步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定域性隱變量理論不成立。

阿斯佩的這項開創性工作,不僅駁倒了愛因斯坦,也啓動了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

目前,阿斯佩是巴黎著名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他曾獲得2010年沃爾夫物理獎、2012年的愛因斯坦獎章等榮譽獎勵。 

2015年,阿斯佩還被選爲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背叛”父親的學科

克勞澤是三位獲獎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今年已經80歲。

他194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1964年,獲得了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後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最終在1969年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克勞澤的父親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航空系主任。小時候的克勞澤幾乎是在實驗室長大的,經常被父親帶着觀察那些奇特的實驗裝置,讓他很早就對航空工程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有任何小克勞不懂的問題,他都能很細緻地講解清楚。克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擺弄電子器件,製作電子遊戲,還得過一些科學獎項。

不過,克勞最終沒有走上父親的研究方向,而是從事了量子物理學的研究。後來他說,自己的專業選擇並不是一種“背叛”,“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則,那以後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有趣的是,在上學時,克勞澤的量子力學課得了兩次C。他後來解釋,或許是小時候過早接受實驗“薰陶”,讓他更精通模型或者能視覺化的東西,而對於抽象的純數學不是很擅長。

1972年,克勞澤先於阿斯佩加入量子力學的研究。當時,他與另一名物理學家史達特·弗利曼合作,對貝爾定理預測進行了第一次實驗測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觀察到量子糾纏,也是第一次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觀察。

不過,即使做了這個突破性實驗,也沒多少人關注,克勞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一度很糟糕。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物理學家供求失衡,他做的貝爾定理研究很小衆,進一步導致他難以找到工作。他後來說,在那些年中,對量子力學基礎表現出興趣的物理學家,似乎都不受待見。

甚至有人質疑,他做的這個檢驗貝爾定理的工作算不算真正的物理。

如今,在實驗完成40年後,克勞澤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選中科院院士

蔡林格是三人中很有“國際範”的一位。

他於1945年出生於奧地利,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他擔任任奧地利科學院院長、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

蔡林格被稱爲量子信息新領域的先驅,並以實現光子量子隱形傳態而聞名。

英國物理研究所在授予蔡林格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章時表示,他 “對量子物理學基礎概念和實驗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這些業已成爲快速發展的量子信息領域的基石”。

蔡林格曾說,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在實驗上深入探索量子世界,思考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奇妙。

“當時並不是爲了應用而進行實驗,這個領域的研究猶如‘新生嬰兒’,又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呢?所以,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所做的工作並沒有引起注意,而後來我們卻從中收穫了驚喜。這是我生命中最大的驚喜之一,我確信這樣的事情還會再發生。” 他說。

值得一提的是,蔡林格積極推動中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介紹,自1983年起,蔡林格與中國科學院以及中國工程院等機構長期保持着溝通和交流,並與多家單位建立密切合作關係。

其中,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他的團隊合作參與了中科院主導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北京-維也納兩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選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蔡林格教授盡其所能爲中國學者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

2015年他組織奧地利科學院舉辦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6屆院士大會,中國派代表參會,促進了中國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此外,他還受聘爲中國科大、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爲中國合作培養了衆多優秀中青年學術人才,幫助他們在相關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蔡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蔡林格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的導師。潘建偉被稱爲中國量子之父”,他帶領團隊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發展了蔡林格開創的多體量子糾纏研究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