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通信院发布了一份2022年7月份国内手机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7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仅1990.8万部,同比下降30.6%,其中5G手机仅1467.2万部,同比下降比例高达35.7%。如此惊人的数据不免令人诧异,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同期的国内手机市场如此大幅下滑,出现销量超三成断崖式下跌的惨淡局面呢?难道手机彻底卖不动了吗?

其实,导致今年的手机市场出现罕见的惨淡,原因是多方面导致的。并且目前看来,手机市场整体的境遇很难在短期内发生逆转。市场内部因素和外部不可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注定手机厂商们的日子,相比往年都要更加艰难。

首先,外部一些不可抗因素是所有手机厂商无法避免的问题。包括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全球芯片短缺,手机厂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成本更高,加上高通骁龙8系列芯片由于发热功耗表现不佳,导致市场反响和用户口碑不够理想,导致手机厂商们的产品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疫情让大家的工作和收入直接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裁员、失业、降薪、倒闭让大家经济压力更大,购买新手机的需求和频率也就明显放缓了。当然,手机销量整体大幅下滑,更多源自产品本身。

创新提升不明显,硬件软件进入瓶颈期

不可否认,尽管各大手机厂商为了推动销量不断推出新机型,但问题在于,新款手机却很难唤起消费者购买换新机的欲望。常规性的更新换代,国产手机虽然在硬件方面十分舍得堆叠,但一味盲目依赖硬件堆叠已经无法赋予手机足够的产品竞争力,各大手机厂商的硬件同质化,导致新款手机缺乏独特的卖点和新意。况且用户消费者观念更加理性化,无论是价格低廉的千元机,或是高端大气的旗舰机,用途都一样,无非是打电话、发微信、刷抖音、玩游戏、追剧音乐等需求,自己的手机完全可以胜任,没有更换新手机的刚需。

缺乏差异化的设计,不够突破性的创新,千篇一律地依赖硬件堆叠、打价格战,早已不适用于现在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

另一方面,手机均价偏高也是直接导致限制消费者换新频率下滑的主要因素。早期的国产手机厂商,普遍采用机海战术、低价高配的价格战策略抢占市场,但近几年,在市场份额逐渐提升后,市场竞争加剧,厂商们感受到竞争压力后,开始逐渐改变产品布局和运营策略,向高端市场靠拢。

为了追求利润,主流的一线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苹果、三星、华为,向利润回报丰厚的高端市场过渡转型。手机均价上涨,也就成为了必然。

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售均价涨幅就高达13%,超过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涨价幅度全球第一。此前,均价2K-3K价位就能买到相对高端的国产手机,在本土品牌高歌猛进的涨价高端攻势后,动辄五六千元的手机在市面上也越来越多普遍。追求高端化,是手机厂商正向发展的正常诉求,但涨价幅度迅猛的同时,产品在技术、创新、设计和品质等方面,却似乎显然跟不上涨价的速度。相较之下,近几年不涨价的iPhone,在国内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却稳健增长。

整体看来,智能手机行业在经过几年时间的野蛮增长后,逐渐进入平稳期,开始走上PC产品的老路。硬件的常规性升级,没有足够亮点和创新成为常态,用户对于新款手机的需求增长放缓,一两千元的千元机,上万元的高端旗舰手机,都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正常2-3年的使用需求,完全没有每年换新款的刚需,销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大家是否仍然热衷于换新款手机呢?不愿更换新手机的原因,又是哪些呢?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