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朝鲜战争中美军精神病人的文章,本文来讲一讲朝鲜战争中英军的精神病人。英军和美军在精神病人产生的原因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和美军相比,英军精神病人的产生,还是相当有趣的。

首先为了避免网络喷子,我们要先明确一点,本文的调查对象——朝鲜战争中的英军——被英国官方认定,都是身心健康的人。这年头,在网上发文章不容易,喷子特别多,不先说明,喷子就会来喷你,他们会造出各种理由来说明英军的心理本来就不健康。

原文:“大多数预备役军人是战前几年刚加入正规军的男子,相当数量的人曾服过现役,在恢复平民生活时,虽然仍在A级预备役,但身心健康。”注:对“战前几年”的注释是“大多数被派往韩国的预备役军人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加入正规军的,在最近融入和平时期的生活方式之前,他们经历了相当多的非军事服务”。

可见,朝鲜战争中的参战英军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

一、朝鲜战争中英军到底有多少精神病人?

英军的档案工作和美军相比,有很大差距,英军精神病人的病历档案遗失严重,因此无法统计出精准人数,只能在现有档案上估算。

而英国官方估算,英军精神病人占参战人员的比例为3.5%。

英军乘坐“锡兰”号巡洋舰抵达釜山

英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参战人数为81084人,按照3.5%的比例,精神病人的人数为2838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了,实际至少要超过3000人。

在战争初期与人民军的交锋中,英军的精神病人极少。但志愿军参战后,英军基本上未再与人民军交战,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志愿军,正是从这时起,英军的精神病人急剧增加,1950年12月至1951年11月,仅后送至日本进行治疗的英军精神病人就高达554人,毫无疑问,这554人都是重症病人。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

表中最上方这条线是每个月英军在韩国的参战兵力,1950年12月不到11000人,1951年1-2月达到11000人,1951年3-5月超过12000人,1951年6月超过13000人,1951年7月接近15000人,从1951年8月起超过16000人。

表中白色部分为每个月的精神病人总数,阴影部分为后送的精神病人(参见表下方的英文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后送的精神病人占精神病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即说明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1950年12月-1951年11月,后送了554人,即说明这一年中精神病人总数为1661人-2216人。

而且英国人对于战场应激反应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美军,英军并不懂很多身体上的症状其实是精神病症状。1952年8月,英军终于发现了这个问题,医疗服务部助理主任史密斯上校指出:“慢性腰痛、胃肠紊乱和血管舒缩症状通常是身体对焦虑、怨恨或士气低落的反应。”很快,英军进一步发现“呼吸、胃肠和皮肤反应,很可能代表了心理痛苦的躯体表达。”

而美军的研究表明,“骨科患者中的56%存在精神症状”。

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英军中的精神病发率肯定是远远超过3.5%的。

二、英军精神病人众多的原因

哈丁中将、米德尔塞克营营长曼中校、第27旅旅科德准将和麦克阿瑟的代表斯塔夫

即使只计算3.5%的比例,这个比例也已经高得吓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国家还不怎么懂战场应激反应的危害,二战时,美军的精神病人比例也不到3.5%,而越战中美军的精神病人比例为1.2%。

那么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精神病人的比例是多少呢?是3.7%,看起来和英军持平,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造成美军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是残酷的战斗,而英军却不是这样,这非常有趣。

在对志愿军战俘营中英美军战俘死亡原因的说法中,通常把美军战俘死亡原因归于吃不了苦,于是网友们经常说英军死亡率极低,说明英军远比美军吃苦耐劳。

仅仅从志愿军战俘营英美军的死亡率来得出这一结论,肯定是极为片面的。

事实是,英军远不及美军能吃苦,英军比美军更怕死。

1、英国官方研究指出,在战争初期,英军官兵的焦虑症状基本与战斗无关。从上面的表中就可以看出,英军精神病人出现的高峰分别是1950年12月,1951年3月、6月,这三个月英军都没有和志愿军进行很大规模的战斗。

英国人自己指出:朝鲜半岛恶劣的环境对英军的影响极大,在对21名冻伤人员的抽样调查发现,其中12人出现了血管神经病,5人出现了心理障碍,8人情绪极不稳定。这21人都表示,他们在行动中遇到了无法控制的恐惧。

2、而对美军士兵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的志愿军夜袭,军号、口哨声,对英军则没有明显影响。在接受治疗的在战斗后患有急性精神障碍的英军没有一个人提到过志愿军的夜袭、军号和哨声。

3、朝鲜战争最重要的战场应激反应是战斗疲劳症。而这一项数据,英军为2.1%,远远低于诺曼底登陆作战期间的20%,只有诺曼底登陆期间的十分之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和美军相比,战斗对英军的精神影响稍弱一点。后文继续说明。

三、什么因素造成了英军精神病的高发?

英联邦师师长卡罗尔少将和第29旅旅长布罗迪准将

研究人员发现,参战军人的不满,个人的理想主义,目的遥远的战争,极端的寒冷、炎热和无聊,以及冗长的停战谈判,都是影响英军官兵心理的重要因素。

1、英国根本不想参与朝鲜战争。从一开始,英国就认为朝鲜战争势必会导致中国的干预,英国工党政府不理解也不赞成美国人把朝鲜战争和台湾挂钩的做法,他们更担心这会导致中国收回香港。而香港问题正是英国不想和中国作战的最重要考量。虽然英国政府最终从盟国的角度积极派兵出征,但是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朝鲜战争和英国毫无关系,完全激发不了任何爱国热情,这种情绪在参战英军官兵中极为普遍。而且二战后,大量的军人早已厌倦战争,英军加入参战部队的预备役官兵对于自己被召回部队参战非常不满。

我们中国常说,敌军士兵对于参战的目的迷茫。这句话对英军来说是适用的,而对美军来说是不适用的。

2、英军官兵的消极畏战。事实上,美军并不像我们国内所说的那样消极畏战,这是因为美军对战争目的并不茫然。美国是新晋的世界第一强国,这种“世界第一强国”的心理影响对美国人是巨大的,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美国人对志愿军参战的普遍反应是“狠狠地教训中国佬”。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国力强大给国民带来的自豪感(有时会变成自高自大)对所有称霸过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英国已经不是世界老大了,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自己的国土遭到德国空军的严重轰炸,在朝鲜半岛英国又没有任何海外利益。所以对英军官兵来说,他们不愿意打这场战争。

而消极畏战可以从数据及战场表现中看出来。

什么数据呢?非战斗伤亡。

在战争中,一般一支军队的非战斗伤亡越大,就越说明这支军队不愿意战斗。

我们来看下英军的数据,见下表:

我们可以看到,1952年5月至1953年6月,英军战斗伤亡2026人,非战斗伤亡12735人,比例高达1:6.29,其中很多月份比例高达1:10,1953年1月和2月甚至高达离谱的1:160和1:200。1953年1月,总共5人战斗伤亡,非战斗伤亡居然有806人;1953年2月,总共才3人战斗伤亡,非战斗伤亡是离谱的599人。

这种数据都不用我多解释什么了,足够一目了然。

在战斗中英军的实际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阵地战期间,志愿军和英军的战斗并不多。难道是因为英军参战人员二战老兵居多,战斗力较强,志愿军不愿意和英军作战?

不是的。

其实是英军不愿意和志愿军作战。

据加拿大旅朝鲜战争战史记载,加拿大人发现,阵地战期间,英军基本上就是据守主阵地,不和志愿军争夺中间地带,也很少向中间地带派出巡逻队,直接了当就把中间地带让给了志愿军。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英军不要前哨阵地。加拿大人指出,在英联邦师的防区前哨地带,中国人来去自如,而英国人对此“视而不见”。在阵地战期间敌军各师的防区中,只有英联邦师的防区是这样的,其他敌军都是积极与志愿军争夺。

美军就不是这样的。美军不光积极争夺中间地带,经常性派部队巡逻,还经常袭击志愿军前哨阵地。阵地战期间,志愿军和美军的著名战斗,190.8高地战斗,老秃山战斗,猪排山战斗,高阳岱战斗等,都是中美两军在前哨阵地的争夺。这种争夺是反复的、惨烈的、频繁的。

1952年11月,英军威灵顿公爵团的一支巡逻队在抵达防线前端后立即结束巡逻,返回主阵地。拍摄照片的记者也很有意思,别的军队记者拍的照片都是挑选神采风扬的那种,这个英国记者却拍了个满脸沮丧、尽显疲态的照片。

这种战斗表现就充分说明英军根本不想打,只要中国人不来打我,我绝对不去主动招惹中国人。而由于英军就是据守防御坚固的核心阵地,志愿军轻易也不愿意去攻打(代价太大,没有攻克把握)。在志愿军的记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很明显,《116师师史》中,当116师和美军第3师在高阳岱大打出手之时,116师只袭击了英军一次。

为什么我选用的数据和战斗表现都是阵地战期间的呢?这是因为英国的研究者发现,在1951年10月高旺山、马良山战斗及1951年11月志愿军马良山反击战之后,战斗对英军精神病发生率的影响显著增加。英国人指出,在之前,中国军队的火力孱弱,英军官兵毫无畏惧感。从高旺山、马良山战斗起,志愿军发射的炮弹显著增加,英国人就受不了了。其实,高旺山、马良山战斗,志愿军发射的炮弹数量远不能和1952年下半年及1953年相比。

从临床症状上也可以看出来。之前,英军精神病症状以焦虑为主,当志愿军发射炮弹数量大增后,英军精神病症状表现为“恐怖”和“恐慌”。英国人是这样描述的:“起初,这类病例出奇的少,通常在到达基地医院时已经服用了足够的镇静剂。在1951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类病例大量增加,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直接归因于敌人的迫击炮和炮弹火力增加。诊断并不困难,患者处于敏锐的意识状态,颤抖和沉默,对最轻微的外来听觉刺激表现出过度的“惊吓反应”。瞳孔大,鼻翼明显扩张。睡眠很容易被药物诱导,尽管它可能伴随着噩梦。”

简单地一句话,志愿军的炮弹把英国人吓坏了,吓出了一堆精神病人。

所以,阵地战期间,英军更不愿意和志愿军作战了,当敌军其他各师的防区广泛存在着两军巡逻队之间的遭遇战的时候,英联邦师的防区内,这种遭遇战属于罕见现象。

顺便说一句英联邦师中其他国家的精神病人。加拿大人比英国人还要奇葩,加拿大旅的精神病人比例是超级离谱的,最初到朝鲜战场的加拿大部队仅仅是帕特里希公主轻步兵团2营,一共927人,结果刚到韩国没多久,就因为身体和精神问题被遣送回国148人,比例几乎到达16%,实在是骇人听闻。而一年后来接替的帕特里希公主轻步兵团1营刚刚抵达韩国没多久,因为身体和精神原因被遣送回国的高达200人。

而澳大利亚营是英联邦师中精神病重症患者最严重的,原因是澳大利亚人当时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他们把治愈的精神病轻症患者重新编入原部队继续作战,导致这些人精神病密集复发,成为重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英军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就是两个。一是怕苦,二是怕死。

格洛斯特营营长卡恩中校

在战争前期,造成英军精神病人的主要原因是怕苦,我们可以注意到,哪怕是1951年4月,格洛斯特营被志愿军歼灭也并没有造成英军太大的心理波动,英军知道格洛斯特营被歼灭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强大的火力,该营主要是被俘,死伤比例并不高。

可当志愿军火力增强后,英军一下子患上了战场恐惧症,因为恐惧而出现的精神病人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使得英军越来越不敢和志愿军交战,采取了龟缩防御的战法。而实际上英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斗强度远不及美军和韩军。

所以,可以说英军的精神病人一半是因为朝鲜战争恶劣的战场环境,一半是被志愿军打出来的。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