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小夥推門進入柏林一家商店:“你們這裏木柴可還有?”

“一兜10歐元……但外面沒貨了,我可以給你去庫房看看”店員回答。

“可外面的標籤寫着每兜5歐元!”

“還有5歐元,是付給烏克蘭的抗俄補助金。”

“Verdammt scheie!”男子小聲咒罵着,不情不願掏出了10歐元。

店員收下鈔票去後面庫房轉了一圈,然後回到了櫃檯,默默拿出5歐元遞還給小夥。

“不是10歐麼,怎麼又找了錢?”

“抱歉,木柴賣光了。”

燒柴標價爲3.29歐元,每兜體積5立方分米

沒錯,很多朋友都看出來了,這是個現編自蘇聯政治笑話系列的應景段子。

本週一(26日)晚上,當筆者和友人們在羣裏剛完成改編的時候,這確實只是個看人出殯不嫌殯大的無聊笑話。

畢竟,俄羅斯迄今爲止,都未與德國徹底撕破臉面。所以德國想要今冬不燒柴,只需要在對烏克蘭問題上放低姿態,其實就可以順坡下驢。

俄國不會和錢過不去,專門對德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管線,想必就會立即解除不定時、不定期的“檢修”狀態,開足馬力供氣。

甚至只要德方點個頭主動表個態,已經修建完畢並且通過了測試的“北溪2”氣管,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德國開足功率。

德國小鎮隨處可見的屋舍。想象一下暖和這樣的宅子有多費柴吧……

燒柴?開什麼玩笑呢。什麼能源危機,什麼燃氣價格暴漲——歸根結底,德國現政府只是在執行順民意而動的傳統藝能,去策動其改變此前必須奉行的諸般政治正確。

然而現實的發展,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

能源生命線被毀

北京時間26日20點過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佈緊急消息:“北溪-2”管道系統其中一條管線的壓力驟降。

大約7個小時以後(27日3點過後),該社又緊急發佈了上述新聞的後續:天然氣管道運營商Nord Stream AG稱,“北溪”管道的兩條管線都出現了壓力下降的情況,原因正在調查中。

“失壓”的狀況此後仍在擴大,截至北京時間27日16點,確認“北溪”管道系統的三根管線遭到破壞。

更詳細的消息,於27日深夜傳來——當地丹麥海事局發出警告稱,觀測到“北溪-2”天然氣管道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丹麥海上經濟區內的泄漏點,同時警告船隻不要靠近。

與此同時,瑞典海事局也發出了連續兩次相似的海底氣管泄露警告,不過這一次對象換成了“北溪-1”,地點同樣靠近博恩霍爾姆島,不過泄露地點處於瑞典經濟水域內。

當地時間27日晚間(北京時間28日凌晨),瑞典電視臺發佈報道稱:

部署在瑞典南部的30個地震監測站,在格林威治時間26日的00:03分以及17:04分,分別監測到兩次位於南面波羅的海中的爆炸。其中較爲強烈一次地震波,相當於里氏2.3級海底地震的規模。此外,瑞典海岸警衛隊在當天午後的巡查中,還發現了第四個泄漏點。

瑞典地震臺網監測到的兩次水下爆炸位置

地震儀記錄到的爆炸震波烈度,不由得令人聯想到了2000年8月21日,在巴倫支海發生爆炸事故並葬身海底的,俄羅斯949A“花崗岩”型核潛艇“庫爾斯克”號。

當時瑞典的地震臺網,就記錄到了一次等效里氏2.2級地震波。而事後判明,“庫爾斯克”號毀於俄製65-76型魚雷的發射事故。其爆炸的等效當量,大約250千克TNT炸藥的規模。

由此我們可以估算出,26日瑞典地震臺網檢測到的2.3級震波,大致是一次等效400~500千克TNT當量的水下爆破。這顯然不可能是事故或者真的海底地震之類的原因,確屬人爲無疑。而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來認領此事。

“斷氣”對德國意味着什麼?

這一掐管事件的後果,無疑極其的嚴重。

姑且不論一併被掐的“北溪2”,反正本來也沒被啓用,僅“北溪1”而言,失去這條管線,意味着德國喪失了傳統天然氣來源的一半還多。

就用幾個數據,來說明一下問題。

根據最近3年的數據綜合評估,德國目前的年度天然氣消費量,可認爲約100bcm(1bcm=10億立方米)規模。而“北溪1”自2011年啓用起,立即成爲了對德供氣的最重要渠道,截至去年,這組管線的年輸氣量,大致穩定在了55bcm上下。

質優價廉的俄國天然氣,是默克爾爲德國乃至歐洲構建的基本能源框架

這條管線的建成,可以被視爲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任期間,最重要的政績之一。也是最近十年來,德國執行退出核電政策的主要依託。

而此前已建成,但遭到德方凍結的“北溪2”,其設計每年最大供氣量,大致與“北溪1”相若。兩條管線加在一起,原本是德國確保能源自主的主要基石。

通過廉價且相對清潔的俄國天然氣,德國能以相當低廉的成本,維持工業和民用能源,從而在冷戰勝利紅利已經基本喫盡的2005年以後,仍支撐德國經濟向前發展。

歷經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歐洲難民危機等重大事件的洗禮,仍舊以良好的財政狀況,維持着德國民衆高品質的生活。

充分利用民意和外部壓力,來平衡內部極端政治思潮的瀰漫,保持一個相對穩妥的發展路線,是戰後德國曆屆執政者的基本操作。默克爾任內,可謂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在2007年9月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以私人身份會見了達賴,實際並非出於狂妄與對利害關係的判斷失誤,而是在德國政壇反對派的一再要求下,乾脆順勢而爲,然後等着中方報復,並使得那些堅持搞事者學到教訓。

敘利亞內戰開始以後,在收容難民的問題上,默克爾的操作也大致如此。在勸阻無效之後,其順應民意而爲,直到這些文化和習俗上完全不容於德國社會的外來者,把德國社會搞得雞飛狗跳。隨着民意的反轉,默克爾政府順勢收緊了難民政策。

作爲默克爾挑選的繼任者,現總理奧拉夫·朔爾茨並非無能之輩,也看得到緊跟美國在俄烏之間站隊的後果。

然而在戰爭開始後,整個德國社會挺烏抗俄上頭之際,他找不到合適的民意抓手,能夠使德國抽身事外。畢竟只有等到秋季到來,寒潮降臨波德平原,德國民衆發熱的腦袋開始在寒風中冷靜下來,轉圜操作纔有可能。

北溪管線系統的存在,意味着德國政府可以輕鬆選擇在美、俄之間橫跳。而且理由還非常地冠冕堂皇——順應民意!

所以26日的這一炸,可以說是直擊其中的要害。根據Nord Stream AG的評估,維修工作需要耗費“數月”的時間。而且,無人知曉這期間,襲擊者或者效仿者,是否會進行新一輪的破壞行動。

總之,德國暫時將被徹底捆上美國戰車。即便德國人醒過味來,他們暫時也無法後退。

被逼入牆角的德國工業

本月13日,路透社曾經發表獨家報道稱,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當天接受採訪時表示,德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的依賴,並承諾在與北京的貿易往來中“不再天真”。

然而哈貝克的發言本身,就顯得非常天真

但從當前德國作爲美國盟友、歐盟的經濟引擎這一身份而言,上述表態除了時機不對路外,倒也不算離譜,畢竟這是自詡“民主自由”的美國及其盟友陣營,一直寫在臉上的政治表態。但問題就出在了這個時機上面。

但也就是在本月中旬,即哈貝克“不在天真”的之後不久,德國公佈了其8月份的PPI數據。與各方預料的一致,漲勢可謂“喜人”——整個8月,德國PPI指數同比增加45.8%,環比增長7.9%。同比、環比均創下歷史紀錄。

能源價格飆升,是推動如此單月漲幅的主要原因。8月份德國總體能源價格同比增長139%,其中電價更是暴漲174.9%。以天然氣爲主的能源供應問題,是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而天然氣供應的匱乏,也正在迅速扼殺德國的經濟。

天然氣發電遠比燃煤乾淨、比核電安全,但卻依賴廉價的俄國天然氣

實際上,上文所謂的凍一凍,能加速德國人清醒之說,也只是那麼一說而已。因爲早在挨凍之前,第一個扛不住的不是德國的人,而是支撐德國人能“又當又立”的根本前提,德國強大的工業能力。

然而以德國目前的天然氣儲備能力(25bcm),以及截至9月初86%(21.5bcm)的儲備量,若是以“料敵從寬”的態度考慮最嚴重的狀況,則整個冬季以全部這些儲備再算上能夠獲得的量,保障民用尚且欠缺大約10bcm。

若以最樂觀的情況估計,那麼在保障民用前提下,工業需求量仍只能維持大約一半。

這對廣大德國企業而言,便是不可接受也無法面對的嚴峻現實。

“潤”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工業運轉,首先是需要電力支撐。

最近10年來,燃氣發電站已成爲德國電力的支柱。所以天然氣供應不足或者價格暴漲,首先影響到德國工業生產的能源成本。

儘管朔爾茨政府在俄烏戰爭開始以後,已經斥巨資補貼德國企業能源開銷,但這種鉅額補貼只能救一時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任何企業在這種環境下都會擔心其前途。

更何況有些企業,比如巴斯夫集團,不但需要用到電,天然氣本身亦是其重要的生產原料。

巴斯夫集團是德國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化工巨頭,其在全德境內擁有超過60個生產基地,生產下到化肥、牙膏、日化產品、各種藥品,上到汽車內飾、塗料等,幾乎所有德國社會能夠用得到的化工產品。

巴斯夫位於路德維希港的生產基地

由於俄國供氣的銳減,以及天然氣價格的日漸走高,今年6月末巴斯夫一度考慮關停其位於路德維希港的全德最大化工廠。

這座化工綜合生產基地佔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擁有超過200座生產設施,每年消耗的天然氣,佔到德國全國總消耗量的約4%——其中60%用於發電,其餘40%是用於生產化學產品(包括氨和乙炔)的原料。

根據巴斯夫官方的預測,如果天然氣供應量保持在路德維希港基地最大需求的50%以上,企業可以設法通過減產與工藝替換,繼續維持運營。但若供氣量低於該水平,則工廠將不得不停止生產。

而這也是爲什麼,巴斯夫在中國湛江投資總額達到百億歐元的一體化基地項目,在經過多年的懸而未決,以及拖延式的低速運轉之後,今年7月突然表態要下定決心,然後推進項目全速運轉的緣故。

氣不夠就沒法開工,這不是總理來勸幾句就能改變的現實

即便朔爾茨親自出面勸阻和警告,仍舊難改其決心。畢竟,化工廠沒有能源和基本原材料,是玩不轉的。就德國乃至於歐洲當前的狀況,不設法“潤”那是要等死麼?

存在類似的情況,還有德國肖特公司。

作爲全球數一數二的特種玻璃製造商,肖特公司的產品,電器、醫療設備、電子產品、公共交通。當然也包括最基本的光學設備。

特別是,其作爲全球中硼硅玻璃的寡頭級製造商,產品被廣泛用於製藥業,作爲藥品、疫苗的容器,在全球疫苗玻璃瓶領域市佔率達到50%以上。

由於玻璃生產的特殊性,其要求熔爐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一旦冷卻,整爐的玻璃就會固化在爐腔內,使整套設備報廢。

與巴斯夫類似,肖特集團的生產基地,也擁有獨立的發電以及加熱系統,同樣以天然氣爲基本能源。根據企業此前公佈的數據,爲了確保生產設施能夠正常運轉而不致於發生危險,工廠的天然氣供應量必須不低於標準值的70%。

北德的冬天,沒暖氣真的能成片凍死人的

然而現在,隨着秋季來臨,整個德國面臨一切以民生爲重的殘酷現實,否則凍死人的事情絕非危言聳聽。而既然企業運轉與基本生活必須進行殘酷的二選一,那麼對於肖特而言,“潤”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繼去年11月,肖特宣佈對其位於浙江縉雲的醫藥包裝線進行擴產後,最近該公司又頻頻傳出追加在華投資的消息。

類似地,正在或者計劃大舉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如果在這裏按順序列個表,然後各自簡單介紹一下,那麼本文想必會長到可以出書的地步,所以這裏只能概略地講,其中還包括全部德國車企、精加工設備生產企業等,象徵德國工業實力本身的重要企業。

德國車企加大在華投資這點,倒不是因爲德國能源危機之故。當前的現狀,只是加速了企業的投資節奏

實際上,這也不是跑不跑中國的問題,因爲目前幾乎所有德國企業,都在迫切地考慮生存問題——不是“潤”去中國,至少也得“潤”出德國,選一個能源供應有保障的所在。

比如生產基地位於德國東部耶拿的豪瑪材質公司,一家在製造晶體和陶瓷光學材料方面具有全球領先技術的企業。

最近,豪瑪在瑞典投資約2000萬歐元建設新廠,並宣稱未來可能在當地擴大投資。而在德國官方前往質詢的時候,該公司也直截了當說了理由——那裏的電費更便宜,“穩定且成本可控的能源供應對我們公司至關重要”。

然而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歐債危機以後,有關“老歐洲何時走向沒落”的問題,各方已經爭執了整整一歲的光陰。相對一致的觀點是,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持續幾十年之久。

但現實就是這樣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並且以如此激烈的方式。但正是以如此的方式,也留給了所有人,表象之下更爲深刻的思考。

明面上,北溪管線被破壞這一事件,將會加速德國乃至於整個老歐洲衰落的進程。而一直迫切進行產業升級的中國,無疑是從中撿到了一個天大的“皮夾子”。

在更深的層面上,這一事件也打開了一個,足以令所有國家、我們每一個人恐懼的開關。

北溪管線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但至少在明面上,它是一條國家級能源戰略通道,同樣關乎德國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考慮到其部署在百米深的波羅的海海底,破壞這樣一條管路,絕非區區恐怖組織可以做到,其背後必然站着國家級別的罪魁。

而那麼如此的所作所爲,已經證明策劃並執行這樣一次攻擊的那方,是一個爲了利益可以踐踏一切準則無所不用其極的存在:做還是不做,只取決於有沒有必要,以及能還是不能。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必須重新考慮其重大工程是否可靠和安全的問題了。

那些至關重要的跨國能源管道、國際物流通道,乃至於某國重要能源設施、關鍵水利設備,是不是隻要能帶來利益而且有這個能力,這個罪魁或者試圖效仿者,就能夠去破壞呢?

而這些關鍵的設施、體系,如果已經無法被充分信任和使用,那麼勢必就需要一些更加安全、更加可控的系統來進行汰換。

然而對沖風險,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的。無論是原料、運輸以及人力投入,還是更多的時間成本,安保開銷。

這些最終都會化爲實實在在的價格,轉嫁給生活在相關體系內的每一個消費者,沒有人能夠從中倖免……

此時此刻,歐洲資本,正加速奔赴美國避險,而德國乃至於歐洲殘留的衆多製造業,中國已經成爲了其別無選擇的選擇。

見其利更應知其害,操縱襲擊北溪管線的罪魁,無疑是空前強大的,那麼我國,又有哪些脆弱不堪的通道、管道,乃至於設施、設備和系統,是可能遭到其襲擊併產生嚴重後果的呢?

當惡王飢渴到,必須要靠吞噬自己的走卒來續命的時候,作爲世間不願屈服於惡魔的少數,能夠保護我們自己的,唯有握在手中的武器,以及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雙眼與頭腦。

今日的一切來之不易。所以,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