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合肥10月6日電 題:“散田變整田”後的秋收——新集村新事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姜剛

金秋十月,江淮大地秋收正忙。在產糧大縣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大莊鎮新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孫明章正忙着引導羣衆加快秋收。和前兩年的“三秋”時節比,現在他輕鬆了不少:村民吵架找他評理兒的事幾乎沒了。擱在以前,村民多割了東家的玉米、收割機壓壞了西家的地,協調類似這樣的糾紛是“三夏”“三秋”時節新集村的重要事。

這得益於新集村在2020年秋季推行“一戶一塊田”。望着眼前一片已收割完的農田,村民閔召新對這項舉措很是認可。家裏分屬於村裏不同地塊的6塊田地變成了集中於一處的“大塊田”。在10月3日大幅降溫前,閔召新請來了聯合收割機,不到1小時,田裏的大豆就已收完。“放在以前分散的幾塊田,得3天才能收完。這場秋雨落下,馬上又能種麥了。”閔召新說。

新集村村民閔召新在田中查看大豆長勢。新華社記者 水金辰 攝

1995年時,閔召新家分有約7畝地。當時村裏依據田地優劣,爲每戶都劃了一定額度的“好田”和“孬田”。從那時起種糧20餘年,閔召新愈發感到效率太低、雜事太多:地塊多,要和六七戶打交道,一到收割季,往往吵個不停;收割機進場工作,要等周邊地塊收完,才能前往下一地塊,否則有可能壓了鄰居家的作物。

在新集村,和閔召新有同樣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數。

“新集村1236戶7815畝地,當時劃分了約9000塊地塊,種植太零散,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孫明章說,2020年秋,村“兩委”尊重農民意願,以二輪承包時每戶土地畝數爲基礎,在各自然莊內將土地化零爲整。先通過羣衆自願,平整土地和修復涵渠等水利設施,“讓土地無優劣之分”,再召開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組會議,形成羣衆認可的土地調整方案,針對個性問題逐一協商並給出專項解決舉措。經過約1個月調整,新集村“小田變大田”“散田變整田”。

又是一年秋收時,機耕路上的農業機械正在田間忙碌。記者日前走訪新集村時看到,調整後的田塊四四方方,並且地塊邊緣有四界樁和通水渠。據孫明章介紹,現在村裏的田塊約有2000塊。

土地調整後,種糧大戶也嚐到了甜頭。記者採訪瞭解到,大戶朱昌成在村裏流轉了約150畝耕地種糧,與8年前剛搞土地流轉時相比,效益明顯增加,種糧更有奔頭了。“現在土地整齊劃一,全程機械化種植,單人工費這一項就比以前少了三到五成。農田基礎設施完善,澇能排、旱能澆,種地更方便了。”朱昌成說。

由於種地條件改善、種糧效益提升,部分田塊的流轉租金也相應增加。不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主動降價到村裏搶幹農活。“原先打藥每畝地每次15元,現在只要10元,無人機植保每畝每次便宜2元。”孫明章表示。

新集村是泗縣推進“小田變大田”“散田變整田”的縮影。

“田塊變‘大’了,爲下一步推進農業發展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慶松表示,目前這個縣67個村25.7萬畝田地由“小”變“大”、由“散”變“整”,在此基礎上當地推行農作物品種改良、單品種連片種植和高標準農田治理等項目,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農民種糧效益也相應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