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礦局六隊大力實施人才強隊戰略,科學謀劃實施頭雁工程、菁英工程、雛鷹工程、引鳳工程、工匠工程、暖心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統籌抓好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等三支隊伍建設,致力打造一流人才培養基地。



在“一城山色三面海”的威海,記者見到了風塵僕僕的山東省地礦局六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丁書記,您作爲業內找礦專家,最近在忙什麼?”雖然記者的問題很簡單,但丁書記並沒有簡單應對,思考片刻,他向記者一一道出了最近的工作。“膠東遼上式新類型金礦牀成礦作用、膠東西部地區深部地殼結構與成礦機理研究……”言語抑揚頓挫,眉宇間透着幹練沉穩。

雖然聽上去感覺懵懵懂懂,但記者能感受到,這個個均是山東乃至全國的“大項目”。



01


敢於說“不” 勇於創業



說起丁正江,儘管他剛調任六隊不久,但隊里人對他評價還挺高。隊里人聊起他,不僅僅是下級對上級的尊敬,更佩服他主動放棄局機關的優越環境,主動放棄局總工程師崗位,爲了科研夢想來到野外一線,還有幹事踏實、幹練的作風。

來六隊沒多久,一件棘手事就擺在了丁正江面前,兩個幾億元的工程類項目,對於六隊來說可謂是一塊“肥肉”,他看到後並沒有表現出急功近利,而是用科學辯證的眼光分析項目的風險和可行性。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研判,他發現了這兩個項目存在的風險,“墊資多、沒有保障”。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開會議集體研究,會上,他帶領大家認真分析利弊,最後毅然決然地“pass”掉了這兩個“億級”的大項目。

作爲當家人不僅要把好關,更要有開拓創新精神。丁正江在管理上創新融入地方工作方式,牽頭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共建,積極協調承擔了兩個省部合作財政類海洋資源類項目及多個地方優質生態環境類項目,迅速打開了工作新局面。

近幾年,六隊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喫老本”,而是趁着國家對找礦工作的大力支持,不斷開拓創新,斬獲一個個大項目。西澇口31噸,探獲威海市第一大金礦;水旺莊186噸,獲評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在此次採訪中,六隊黨委副書記戰洪雷向記者介紹:“寺莊金礦探獲金資源量51.83噸,現在來看不算太大,因爲後來探獲的一個比一個大,習以爲常了。”戰書記說。

透過材料我們發現英雄地質隊着實沒有閒着。自寺莊、焦家深部以後,他們又探獲了朱郭李家126噸、紗嶺389噸、前陳—上楊家60噸,截至目前共探明金資源量2810餘噸,約佔全國已探明金資源量的1/5,其他金屬、非金屬礦勘探同樣成果豐碩。



02


爲全國地質找礦工作“打樣”



地質找礦,關鍵是人才,六隊擁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六十多年來,六隊人依靠科技、勇於創新,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找礦科技獎67項,榮獲省部級以上榮譽48項,湧現出了幹風林、李宏驥、李士先、宋明春、董澤訓等爲代表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等省部級先模人物80餘人次。

六隊不斷加強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深部金礦找礦創新團隊科學創新技術手段和裝備的應用、信息化改造傳統地勘業也成倍地提高了找礦效率。四十多年前,他們提出的“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塑造了全國黃金找礦新格局,在國際黃金勘查中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六隊進行勘查機制創新的地質認識基礎,也預示着膠東深部找礦具有巨大的前景和潛力。

不僅如此,六隊還創立了新的成礦地質理論,創新提出了膠東金礦熱隆—伸展成礦理論,創建了新類型遼上式黃鐵礦碳酸鹽脈型金礦牀式;發明深部階梯式找礦方法、複雜地質條件的隱伏鐵礦和煤礦等找礦方法,推動了我國深部礦產勘查技術進步,帶動深部找礦技術走在國際前沿。尤其是組織和指導膠東深部金礦找礦取得具有世界級影響的重大成果,發現了世界罕見的千噸級超巨型金礦牀,推動膠東地區成爲世界第三大金礦區,我國金資源儲量躍居世界第二,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03


人才是這樣煉成的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代代六隊人的堅守,他們與高山爲伴,以戈壁荒灘爲家,用青春書寫傳奇故事,以汗血作爲打開傳奇寶藏的金鑰匙。

在採訪中,戰書記向記者回憶了他過去的點點滴滴。記得有一年冬天,膠東大地天寒地凍、白雪紛飛,鑽探完工的工作人員已經回撤,但鑽機等一些物資設備需要派專人值守,剛剛參加工作沒幾年的他接到的任務就是要一個人守護裝備。到達目的地後他的心涼了半截,周圍一個個墳頭如饅頭一般,散落在荒野中,帳篷就搭在墳堆中的一塊空地上。大家走後,剩下他一個人身處荒野。爲了排解心中的恐懼,他就拿起揹包裏的書籍,通宵達旦地讀,然後思考……這一待就是一個月,這一個月令他專業理論增長了不少,膽識更是過人,此後工作中再沒有什麼令他恐懼的事,更不相信鬼神之說。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學習可以戰勝一切恐懼。”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董澤訓向記者介紹,2005年9月,他從山東招遠出發,經歷3300多公里到達青海省格爾木市,然後又從格爾木輾轉反側,經過18個小時的跋涉纔到達礦區,這一路不僅經歷了大漠孤煙的壯麗景觀,更經歷了車輛顛簸,五臟六腑如翻江倒海。爲了趕工期,大家克服高原反應,僅用三天就完成了鑽塔等設備的安裝。當地的同志不相信他們的速度,但在現場看到聳立的鑽塔和飄揚的英雄地質隊旗幟後,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功夫不負有心人,董澤訓團隊僅用15天就完成了第一個鑽孔的施工。他們用血肉之軀戰天鬥地,在雪域高原上樹起一面英雄地質隊旗幟。



04


“傳幫帶”開啓年輕人上升渠道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六隊通過充分發揮先模人物和高端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研究制定“導師制管理辦法”,選派作風優良,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優秀人才擔任導師。其中,董澤訓、李寬師徒均被評爲全國技術能手這一案例成爲業內佳話。

隊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鮑中義,曾經是姜洪利的徒弟。說起師傅,他最難忘的是老薑的傳幫帶。2008年他從四川調入六隊,隨即被派到焦家深部金礦勘探項目部。此前的地質工作經歷了十年低谷期,行業內人才流失嚴重,六隊同樣面臨着這樣的問題,爲此六隊實施以老帶新,特意把剛入隊的幾名新生安排到焦家項目部,依託項目快速培養壯大新生力量。

對於青年人,老薑既嚴格要求,又放手使用。知人善任,敢於壓擔子,從繪製施工地質圖、佈設水文孔,到封孔、透孔,再到質量檢查,全部讓年輕人蔘與,並作爲每天的作業進行檢查,哪裏不對就要求他們進行修改,直到符合要求爲止。

鮑中義向記者介紹:“當時焦家深部金礦儲量計算的任務就交給我負責,師傅說,嚴格要求和檢查野外記錄,目的是讓大家儘快熟悉情況,儘快掌握找礦環節的必備知識。師傅的良苦用心,對我們這一批年輕人既是鞭策,又是激勵。”也正是如此,鮑中義先後榮獲山東省青年地質科技獎和省地礦局青年科技獎等榮譽稱號。



05


創新人才工作新機制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六隊不僅用才,而且愛才,讓人才有用武之地,並致力打造一流人才培養基地。他們深入實施人才強隊戰略,科學謀劃實施頭雁工程、菁英工程、雛鷹工程、引鳳工程、工匠工程、暖心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統籌抓好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等三支隊伍建設。

爲激發幹部職工的內生動力,六隊通過建立健全《科級幹部管理辦法》,突出把好條件關、程序關、廉政關“三道關口”,打破中層幹部終身制,樹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爲激活人才幹事創業的“一池春水”,就在今年的3月,隊黨委一次性拿出27個科級幹部崗位在全隊採取競爭上崗的方式進行公開競爭選拔,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最終25名優秀青年脫穎而出,走上負責人崗位,進一步激發了幹部隊伍活力,提高了幹事創業熱情,由此也讓該隊科級幹部平均年齡由原來的45歲下降至39歲。

近十年來,六隊榮獲廳局級科技獎109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3項,實現了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在六隊被國務院授予“功勳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30週年之際,風華正茂的六隊人繼續發揮人才優勢,扛着英雄地質隊的大旗,昂首闊步地走在找礦突破的大道上。

(本文刊登於2022年9月8日《中國礦業報》第3版)

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張繼勇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