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9日,年僅32歲的印度醫生柯棣華與世長辭,朱總司令無比惋惜的爲柯棣華輓聯中題詞:“生長在恆河之濱,鬥爭在晉察冀,國際主義醫士之光,照耀着中印兩大民族。”作爲最早援助中國抗戰的印度籍醫生,柯棣華醫生一生無悔於援助抗日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外國友人積極投身中國戰場,爲反法西斯侵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廣爲人知的國際友人白求恩醫生。1937年隨着中日關係的惡化,日本單方面挑起七七事變,印度決定派一隻醫療隊支援中國,從小遭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學生柯棣華深知被殖民統治的屈辱,他放棄了報考英國皇家醫學會的機會,毅然決定前往中國。

對於柯棣華來說,中國完全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他深知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在遭受着和自己童年一樣被殖民統治的苦難。柯棣華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紹拉普爾市,兄弟姊妹8個,母親患有殘疾,柯棣華原名德爾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柯棣華幼年被迫輟學,但是好學的他仍然考上的醫學院。

柯棣華(右二)

1938年9月17日,柯棣華作爲印度援華醫療隊的一員,第一次來到廣州碼頭,時任保衛中國同盟主席的宋慶齡親自接見了他們。1937年9月29日,他們一行五人,前往汊口,被編入中國紅十字會第15救助隊,由於他的印度名字太過長而且拗口,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專門給這五人每個人名字上加了一個“華”字,以表達對中國支援的感激。

朱總司令與柯棣華(右二)

1939年1月16日,正在重慶工作的柯棣華,爲響應黨的號召,柯棣華一行前往延安,就在出發前夕,柯棣華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很多同事勸說柯棣華回國料理父親後事,但是柯棣華毅然決定前往延安,救助更多的中國老百姓,他向八路軍同志說道:“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是這裏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

1939年冬天,柯棣華強烈要求前往晉察冀敵後,支援游擊戰爭,救助受傷的戰士。毛主席還專門爲他們一行舉辦了歡送會。1939年冬天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一行在在晉東南、晉西、晉南、晉中,在晉察冀根據地多次走訪救助傷員,沿途施行了50多次手術,救助了2000多名傷員。在艱苦的環境下,柯棣華和戰士們同喫同住,毫無怨言。尤其在百團大戰激烈的淶水戰役,柯棣華醫療隊13天裏接收800餘名傷員,給558人進行施救手術。

1941年,在抗戰工作線上戰鬥的柯棣華已經來中國4年了,他正式加入了八路軍,就任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由於長期的飲食不規律,以及在艱苦的條件下,柯棣華患有癲癇,這種不定期發作的惡疾時常折磨着這位優秀的印度醫生。但是醫療物資緊缺,柯棣華根本無暇顧及自己。

組織上多次安排他去後方療養,都被柯棣華拒絕。柯棣華多次懇切的表達:“只要反法西斯鬥爭取得勝利,中國人民得到解放,就是我死了,印度人民也是高興的,因爲我已經把我的一生獻給了東方反法西斯最壯麗的事業!”

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同志積勞成疾,年僅32歲與世長辭,作爲最早援助中國的印度醫生,柯棣華實現了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爲反法西斯奮鬥終生。雖然他與世長辭時,中國仍未解放,但是中國人民會永遠銘記您對中國人民解放鬥爭做出的偉大貢獻。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