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重慶市發現了1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而對比新冠病毒,猴痘病毒的潛伏期相對較長。當前,面對外部輸入風險加大背景下,如何防止猴痘與新冠疊加流行?

在近日舉行的2022年猴痘病毒研究與應對學術研討會上,重慶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漆莉回顧了重慶這起猴痘病例的發現以及處置過程。她表示,9月14日12點30分,重慶市疾控中心接到重慶南岸區疾控中心報告,在9月14日西班牙航班入境人員中發現1名出疹者,懷疑可能是猴痘感染者,重慶市疾控中心立即進行電話調查,在獲取初步流行病學信息後,派出了3名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置,並同步報告國家疾控中心。確診程序相對複雜,直到9月16日,才診斷爲確診病例。

這次病例涉及到的是一名中國籍男子,他9月1日從中國乘坐國際航班,於9月2日下午抵達德國,在德期間,9月3日凌晨與1名男子發生高危性行爲。9月9日,該病例出現輕微喉嚨幹癢;9月10日,喉嚨幹癢加重,且自覺發熱;9月11日,右踝關節出現皮疹;9月12日,面部出現皮疹,並逐漸蔓延至軀幹;9月13日,皮疹面積加大並數量增多;9月14日返回重慶後,經過入院治療,直到9月24日,咽乾症狀才消失,皮疹全部脫落。“該病例出現的皮疹分佈廣泛,呈現離心性分佈。重慶入院期間,身體多處採到的標本核酸檢測呈現陽性,且陽性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環境採樣也出現多個標本陽性情況。”漆莉說。

從上述男子的流行病學史以及發病情況看,假設是在9月3日感染的話,到9月9日發病時,這期間歷經6天的潛伏期。

今年7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的印發《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顯示,猴痘病毒的潛伏期是5到21天,多爲6到13天。

當前,在新冠流行背景下,基於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進一步縮短(多爲2到4天)等考慮,我國已將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調整爲“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對比看,猴痘病毒的潛伏期相對新冠病毒較長,在這種局面之下,如何加強入境監測工作?在2022年猴痘病毒研究與應對學術研討會上,該問題引發關注。

漆莉表示,全球猴痘疫情仍在持續,是否存在動物傳染源尚不明確,加上入境航班增多,人羣普遍易感,我國面臨的輸入風險越來越大。目前入境“7+3”隔離管控時間才僅僅到達猴痘病毒潛伏期下限,如果單靠入境關口去發現的話,很容易漏掉病例,因此公衆進行主動報備很重要。而今後的應對工作,一要建立健全猴痘監測體系,對入境人員、醫療機構、MSM(男男同性者)人羣開展猴痘症狀監測;二要做好疫情應對物資和技術的儲備,包括猴痘病毒檢測試劑、疫苗的儲備,同時也要加強海關、隔離點、醫療機構人員技術培訓;三要加強猴痘疾病自然史研究;四要開展猴痘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五要開展猴痘密接人員的人文關懷和心理干預。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病毒病應急技術中心主任譚文傑表示,所有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對原則都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而單靠隔離去發現猴痘的話是很困難的,目前仍需要重視猴痘的宣傳教育工作、流行病學史調查工作等。猴痘在我國是一種沒有自然宿主分佈的傳染病,目前重點是外防輸入,對猴痘的預防應當以對入境和進口動物的檢疫爲主。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目前首先需要做好口岸的檢測工作,需要開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尤其是快檢試劑的開發。基於我國新冠防控背景下,猴痘發生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小,雖然公衆沒有必要大規模去接種猴痘疫苗,但開發相應的疫苗仍很重要。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助理研究員馮兆民表示,猴痘疫情在海外暴發的可能原因有,一是停止天花疫苗接種後,人羣對猴痘病毒的免疫力下降,二是猴痘病毒新的傳播模式可能促進了猴痘疫情的擴散;三是猴痘病毒出現新的突變點增強了其人際傳播能力。當前需要加強對猴痘的監測和基礎研究,包括加強對全球流行病學和監測工作,建立和加強猴痘病毒監測系統;加強對入境人員猴痘病毒的排查,特別是發現發熱伴出疹病人時,應注意詢問患者的流行病學史,開展病原學檢測。我國對包括猴痘病毒在內的正痘病毒相關研究基礎較弱,及時推動相關研究勢在必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