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记载了阳明先生与弟子徐爱的这样一段对话——


徐爱问阳明先生:上古先王(比如尧、舜)将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为什么过去的经典里鲜有记述呢?


对此,阳明先生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因时致治”。时代不同,政令制度有别。周公对于尧舜禹的治理之法,尚且需要夜以继日反复地思量,说明已然不太适合在周朝推行,何况更远古的治理之方呢?

关于如何“因时致治”,阳明先生重点谈到了三点:

一、“无为而治”


阳明先生并不推崇教条地效法老庄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因为与上古时期的人心相比,当下的人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改变,人心不古,如果再完全放手,推行远古的风俗,一定会南辕北辙。

二、“不明其本,徒事其末”


阳明先生进一步说到,尧舜禹的治理之道,根本植于人心。民心即道,所谓因时制宜的治理,关键是掌握心法。


但今人学习古代三王,都学在了皮毛上,看重事上的功利,比如春秋五霸。他们用的是霸术,后来人讲来讲去,也只不过是方法层面,所以学了些细枝末节,却忘记了人心这一根本。


今天一些企业家也是如此,往往以为自己学习的是他人的经营之道,但其实学习的是表面之功,管理方法千千万万,但若自己没有相应之道,即便推行下去,收效也不会尽如人意。


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先王之道,修炼先王之心,若能有修齐治平的格局与境界,怎可能成就不了一番事业?

三、“其事同,其道同”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今日我们所处,与几千年前的先王时代已经迥然不同,与时俱进一定是没有错的。法先王之道,以拥有先王的心、道、德为目标,至于具体的做事方法可以不同,但所做的事,却是相同的。



这又怎么理解呢?阳明先生用了史书与经书的例子来做了解答:从记事的角度来说,《春秋》是史书,但同时它又是经书,以弘道为目的。


《易经》《尚书》《礼记》《乐经》同样如此,它们都记载了各自时代的历史,但不管是史还是经,只要以弘道为使命,那就是事同、道同。


有相应的道,自然会做相应的事。今天不管你是做企业,还是当老师,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做多么简单的工作,只要是在依道而行,就是在做同样的“事”,弘道之事。


所以阳明先生说,要“无所待而兴”。无论处在怎样的时代,与其等待环境变好后再行动,与其期待别人,不如自己成为时代的担当者。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无数的辉煌成绩,下一步会走向哪里?会走向人心。


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的本质是通达人性、利益人心,利益你的员工、利益你的客户,有他们的呵护,企业才会上下同欲者胜。

以经典的指引为方向,提升格局境界,才能看得更远、更清。人群聚集的地方、问题集中的地方、挑战高难的地方,是企业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地方,也是机会最多的地方。把握机会,因时致治,让企业经营更上一层楼。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