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一张图。图2它的波动比较小,但图3就不一样了,明显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负增长,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投资增长是相对稳健的,图5的趋势是一路下滑,没有任何反弹。

我们从四张图里面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就是疫情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现在出现的回升到底怎么看?很多人一看到回升就觉得中国经济就开始反转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我们面临国内和国外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先讲短期的情况,我们刚才通过四张图反映了什么情况呢?


就是今年经济最大的影响就是消费端,而且我们的供给端情况也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讲疫情产生了强烈的不对称影响。


这次疫情它的扰动影响在2020年是非常强烈的,达到了60%—70%,就是说经济增长从5%降到了2.3%,绝大部分是疫情的影响。到了2021年,这个影响就减弱了,常态化的影响是10%—20%。


我们今年的情况又不一样,今年又受到一个比较大的冲击,而且这个冲击最大的特点就是疫情发生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超大城市,对其严格防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从二季度可以看,二季度是今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然后三季度开始回升。6月-7月份最大的亮点是消费与服务业增长由负转正。


第二个结论就是经济增长的冲击它是由三部分构成:疫情的影响、房地产的影响、还有一半左右是非房地产的一些长期因素。


就像我们制造业的调整,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升级与调整,对技术与环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从“有没有”到“好没好”这样结构性的变化,它必然造成这样一些过渡性的调整。当然这个趋势它是一个硬的调整因素,而不是未来10年、20年必然的趋势,调整没有一步到位。


第三个结论就是今年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异常。经济增长靠什么推动呢?靠投资或出口。


未来的经济增长应该是靠消费,我们在消费乏力低迷的情况下,只有靠投资来增长。但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观点是说投资增长、出口增长就可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繁荣,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因为投资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下降趋势,它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高级的阶段以后,它的贡献率会下降,但投资对结构优化、对创新的作用会增强的。


第四个结论要讲一下我们的通货膨胀和西方的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存在差异?我们的通胀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西方大部分是消费过度、投资不足。


我们是消费不足、投资过度。投资过度的经济也就是供给过剩的经济,供给过剩的经济哪来的通货膨胀呢?


我认为有些需求不足成为我们今年经济最大的问题,今年假如没有出口支撑,我们的经济增长会比较难维持到现在的状态。

二、未来的趋势

(一)“十四五”后三年经济增长趋势

假如我们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或者找到好的方法和平衡点以后,那么消费的恢复是比较快的,我预计明年大概能够实现5%左右的增长。


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年调整、积累的一些力量。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趋势,但我们确实有5%的增长的这种潜力、这种可能。

(二)展望2025年—2030年

这五年,就是“十五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经济增长出现重大转机。


这个突破最主要的就是创新,然后就是房地产的调整和消费经济的复苏、我国的工业开始由大转强,工业转强指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效果显现和我们的工业开始摆脱持续许多年的报酬递减趋势,形成新报酬递增趋势。


这样一系列的因素就决定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可能在“十五五”期间出现,从时间上看大概在2026至2027的前后。相比较而言,未来3-4年是相当困难和严峻的,但经过艰苦的应对,我相信会苦尽甘来。

接下来,2030年代将是一个新的大繁荣时代。主要有三个强大的支撑力:第一个是中国建成了科技强国。第二个是中国建成了制造强国。第三个就是中国建成了消费强国。

只要我们完成了这三个强国的建设,那么中国的内生动力及全球影响力、国家化解风险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


当我们确立了市场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以及相应的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优势后,我们最终会实现真正的历史超越,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在我看来,这里最根本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扩大消费,建设消费强国,另一件事,就是现在国家和企业都十分重要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自立自强,让80%以上的重要产业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三、 后疫情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一)战略选择:

做好自己的事,在做强上下功夫。


未来政策的趋向、战略是什么?政策的趋向我现在就先讲一个总体的思路。

这个大的战略按照六中全会实际上就五句话:第一句话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句话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三句话“三新一高”战略,“三新”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一高”就是高质量发展;第四句话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五句话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在实施新的大战略过程中,最主要有两个“关键抓手”:

一是科技和产业自立自强;二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实质的扩大消费,挖掘我国巨大的消费潜能,但必须通过深配体制改革才能实现。

(二)形成一套有效的经济政策体系

从政策体系来讲,现在我们的政策一共是“七大类”,分别是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社会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和区域政策。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三大基本政策和四大结构性政策构成。


三大基本政策起着稳增长、防风险和优化宏观环境等基本作用。宏观政策要稳,稳增长稳预期;微观政策要活,重在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政策要保底,就是基本底线思维。


在三个基本政策之上还有为促改革、调结构而设计的综合性结构性政策,包括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和区域政策等。


真正决定我们未来竞争力的政策是综合结构性政策。我们讲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调结构、推改革、着眼于培育中长期发展能力。

(三)政策总思路和着力点

最后我们讲一讲政策实施总体的思路。我认为需求的管理是一个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端的质量与效率,还有一个是分配端的改革。


什么叫做大战略呢?大战略就是我们制订的目标和现实有巨大距离,但我们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创造条件来缩小差距,最后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过程。


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最缺的是需求,我指的是消费这一最终需求,而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必须深化改革。


其中最关键的改革就是分配体制改革,也包括企业税制结构改革,真正的降低企业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是公平税负,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成长提供更有力、更充分的激励。促进需求端动能提高,也便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我们的消费水平跟不上,主要是因为中等收入群体没有壮大起来。这个群体壮大起来以后,我认为中国经济就会走上更均衡、高质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这个时间大概在2030年。


再则,未来全球经济的一个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我们需求做大做强了,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更大的影响。


美国想与我国脱钩也就不可能,我国的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增长中心和创新中心,过去我们是增长中心,以后将加一个创新中心,这才是中国崛起的关键。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