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良導演,甄子丹、韓雪、賈冰等演員主演的電影《搜救》上映後有點口碑兩極分化的意思。

翻看豆瓣評論,首頁五條熱評中,兩條好評、兩條差評,還有一條沒有打星。差評的兩條,一條指責角色“裹亂”、甄子丹飾演的阿德各種花式作妖,不聽指揮,強行降智;另一條則寫“第一次拿父母和孩子當反面教材拍電影”。

在差評觀衆的口中,阿德和他的兒子根本就成了反面角色,兒子是“熊孩子”令人生厭,父親各種作妖、裹亂,沒有他所長就不會犧牲,對父子兩個人的反感,讓這些觀衆可以毫不猶豫地打差評,而將電影其他所有優點都拋之腦後……但我想說,如果只看到熊孩子和父親,或者說認爲兩個角色是熊孩子和父親,說明你根本沒看懂電影。

首先,要搞清楚《搜救》的影片類型和定位。這是一部災難片,也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甄子丹在電影裏完成了根本突破,他是一個在深圳工作的白領,沒有任何功夫,也沒有特別好的身體素質,他失足滑進冰河差點凍死、被騙子和流氓圍攻只有護住臉捱打的份兒。這樣的人物塑造,目的是讓阿德這個角色儘量接地氣,從而引起觀衆共情,他和我們一樣,是普普通通的人,沒有功夫,也不是多麼完美的人。

接着說阿德的兒子。他真的挺任性的,撈不到金魚就是不罷休、不管爸媽怎麼勸就是要去天池,不知死活雪地攔車差點釀成車禍、發起火來沒輕沒重不管是誰上來就推,這一切都足以讓人給他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但是,因爲這些角色的行爲就討厭這對父子、甚至遷怒於整部電影,真的公平嗎?

一方面,冷靜思考一下,當我們拋出“熊孩子”三個字時,其實就已經缺乏愛心戴上了有色眼鏡和偏見,去定義孩子。

孩子的世界觀沒有形成、認知有限,成年人都知道趨利避害何況孩子?誰都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只不過孩子表現更直接,而且他們得到的方法只有任性罷了。我們總會寬容自己的孩子,而厭惡身邊其他孩子,如果看一部電影還用這樣的態度實在不應該。

另一方面,說阿德裹亂、降智的,有沒有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的兒子已經在冰天雪地裏走失了二三十個小時,自己會急成什麼樣?看到搜救人員停下來,是不是一樣會希望他們快點動起來?雪崩是天災不是人禍,真的要把責任推給阿德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搜救》緊扣搜救主題,從兒子走失的開端,到最後救回小男孩的結果,要有合理性、有戲劇性,也就是強化人物之間的衝突,這都是電影慣用的手法,所以纔會塑造相對極端任性的兒子,和如此鍥而不捨、勇敢往前衝的父親,這是創作層面爲了增強戲劇張力的手段,理性客觀的觀衆肯定能看懂。

當我走出影院,覆盤整部電影,又會覺得,作爲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甄子丹敢於如此突破銀幕形象,是因爲《搜救》本就不是一部爽片,所有的矛盾、災難,以及不算圓滿的圓滿結局,其實都是在折射現實,從而引發觀衆對父子關係、對家庭教育的思考。

忙於工作的父親,會粗心忘記接孩子、對兒子缺少關愛、缺少耐心,甚至偶爾會忍不住動手,他習慣於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放在現實中,10個父親有9個都是會犯其中至少一個錯誤吧?我本人就是其中一個。

所以纔會有《搜救》故事裏持續數十個小時的尋找、最終讓人落淚的結局,這其實是對父母的一次再教育和警醒,讓家長重新審視父子關係、重新反思家庭教育,這纔是《搜救》在緊張、精彩故事背後,想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最後回到開頭講的豆瓣短評,會發現還是有清醒的觀衆。比如那個沒有打星的網友,他懂得換位思考,所以評論寫的是“太適合大男子主義家長和熊孩子一起來看了(評論說不聽指揮強行降智的,請問你在那種情況下可以完全理智是吧)”,還有打五星的觀衆寫的是“這部電影適合以家庭爲單位進行觀影,能從中反觀檢測自己家庭內部是否出現矛盾,隱藏的問題,需要及時修復的裂痕。 整個故事線,反饋出很多家庭內部矛盾和網絡時代的諸多社會現象,值得觀影者思考與探尋解決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因爲某部國慶檔電影撤檔,《搜救》臨時頂上救市,完全沒有宣傳的時間,因此也很難將影片要表達的核心有效傳遞出來,還是希望清醒、能看懂的觀衆多一些吧,讓這部電影能夠得到公平的評價。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