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越是溫情的小人物故事,越是能引起共鳴。”深以爲然。尤其是在看過《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后,我對此深有體會。

影片中那些接地氣、極真實的故事,無一不訴說着溫馨有愛的情感,讓人不經意間就產生無法釋懷的共鳴之情。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部有着略顯文藝名字的影片,必然是一部小清新的文藝片。其實不然,當你看完這部將於9月9日全國上映的影片後,你會發現如果用文藝片去定義它,是頗爲不妥的。所以,與其說它是文藝片,不如說它更像是充滿溫情的現實主義的電影。

影片取材於大歷史事件,選擇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爲背景,可它並沒有過於細緻地揮灑歷史大視野,反而是將重點放在對故事的塑造上,通過幾條相互交織的故事線,塑造了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人物,將這些小人物的故事與每個人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最後融匯成了一個愛與救贖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內核,如導演爾冬升所期待的一樣,後勁十足,讓人內心無比感動。很多與我一樣,有幸看了首映的觀衆,紛紛表達了對影片的讚賞和喜愛。

這份讚賞和喜愛,證明了影片的成功,更證明了爾冬升的選擇沒錯。在這個談感情越來越奢侈的時代,“真善美”卻依舊是每個人內心最渴望看到並想要靠近的品質。

說起來這部影片的題材其實是有些冷門的,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段歷史,無形之中提高了觀影門檻——畢竟,施恩不圖報,正是這羣主角的原型們的謙遜和偉大所在。

而當我進了影院,它給了我巨大的驚喜,也讓我補上這一節暖心課,讓我覺得來影院看一場,着實是不虛此行。

生活在美好時代的我們,大概是無法想象營養不良是一種什麼感受,過於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對那個年代的苦難一無所知。可當在影院中,看到三千名營養不良的孤兒被送到內蒙古時,內心除了心疼,更多的是感動。

在那個喫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他們被內蒙古的牧民們收養,這些牧民竭盡所能地讓這些孤兒喫飽穿暖。

這份愛不是最偉大的,卻是最難能可貴的,它像一束光照亮了孤兒的人生路,更像是一顆催淚彈,讓我們感動到久久無法停止落淚。

都說好的電影,是能讓觀衆的情緒跟着跌宕起伏,《海的盡頭是草原》又何嘗不是呢?除了感動落淚,我們還會時時露出欣慰的笑,哭笑參半的情緒,讓我們完全忘記自己是在看電影還是深處故事裏。

雖說時代不同,無法真正感同身受,但人性的共通之處,依舊緊緊地把我們同影片中每一個角色僅僅地聯繫在了一起。正如爾冬升導演所說:“我不想去定義《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我希望觀衆看的時候,可以和戲裏的故事產生互動和共情。”

事實上,他做到了。在一份份不受血緣限制的愛面前,我們感受到的是與血緣同樣讓人無法割捨的同胞情。

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在被送到內蒙古的三千孤兒中,有一個叫做杜思珩的小女孩,她原本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可爲了讓她喫飽穿暖,父母只能狠心將她送走。

這聽起來,很殘忍,但在那個時代,讓她好好活下去,是父母給她最好的祝福了。

在被收養的內蒙古牧民家庭裏,小思珩很快便融入了這個平凡卻充滿愛的新家庭裏。雖然剛開始,她會想家想家人,也無法接受自己被“拋棄”到這個家庭裏,可是養母給了她無盡的愛護和疼惜,最終讓她接受了草原上的新家。

於她而言,幸與不幸在這一刻都不再重要了,因爲從始至終她都活在愛裏,被兩個家庭守護着。你看,即便沒有血緣關係,有些愛依舊可以維持。

影片表達出來的這層含義,是最讓我無比欣慰的,因爲它讓我看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同胞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中強大、堅韌,讓我看到了愛與救贖的偉大。

影片說海的盡頭是草原,可看完了影片,才發現草原的盡頭是愛,而愛的盡頭是我們,這便是讓我們又哭又笑的源頭。相信我,這絕對是今年最溫暖的影片。

9月9日,讓我們一起去看海與草原的故事,去看愛與被愛的故事吧。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