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长江水质进行检测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年长江的水质确实越来越好了,我想这也是因为长江大保护的政策落到了实处。”近日,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李佳烨通过实地采样,用科学的方法得出长江南京段水质的真实情况。

团队成员在江边清理垃圾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 者提供

用专业所学为长江“体检”,以青春力量守护一江碧水,李佳烨不是一个人。从今年7月开始,他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迹长江”实践团队的五十余名成员分赴江苏、四川、湖北、江西、湖南、重庆等地开展长江大保护社会实践,发挥航空专业优势,完善无人机设计,与水利、渔政等部门展开合作,调研长江生态环境发展,走访沿江居民,了解长江生态环境变化与文化传承。

这是这支大学生团队连续第六年开展长江保护的实践活动。六年来,虽然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团队助力长江大保护的宗旨从未改变。三百余名队员接续传递,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文化传播而努力,团队规模也从最初的九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十余人。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巡河活动,看到长江水越来越清澈,长江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我想这就是我们开展实践的意义所在。”“绿迹长江”实践团队队长马泽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这群大学生与长江的缘分,最初源于一次专业实践的应用。2017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乔新的带领下,团队研发了一批巡河无人机,通过改良检测方法使水质检测精度大幅度提升,同时降低了工作人员在危险地段取水以及检测排污口的风险。同学们将所学化为所用,从此踏上了长江大保护的实践之路,组建了“绿迹长江”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在对采样水质进行检测

长江如今的水清岸绿离不开沿岸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团队成员周化雨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乡在四川宜宾。今年暑假,他和其他成员一起前往宜宾调研了当地生态环境局、水利局、五粮液集团等单位,了解到这些年家乡围绕长江大保护,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面力量,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长江沿岸也逐渐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地、游人打卡地和绿色产业发展高地。

“通过暑期实地调研,我发现沿江居民的环保意识非常强,他们对‘母亲河’的热爱也感染了我。”团队成员周彤对记者表示,自己今年是第一次去重庆,在实地的走访中,她已经直观地感悟到了长江的文化魅力。

团队队员与沿江居民交流

“除了每年寒暑假,我们还会在每个月组织志愿者进行长江南京段巡河志愿活动、定期清理河道。还积极参与了‘同饮一江水,守护绿篱笆’‘与你一起守望碧水’等面向全社会的长江保护公益行动,组织环河环湖公益行走,并定期开展宣讲活动,向社会大众科普长江水文化,推动长江保护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马泽文告诉澎湃新闻。

团队成员在四川省江安县生态环境局进行调研

六年来,“绿迹长江”的队员们共计在百余个地点进行取水检测。团队以十年禁渔、河长制开展落实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平衡等为切入点开展调研,全面了解长江生态发展的现状,形成调研报告十余万字,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一等奖。并在今年荣获由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节水护水志愿服务与水利公益宣传教育专项赛一等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