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海军大院召开了一场特别的会议。

这场会议是为了撰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专门召开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也都是原二十五军的老战士。

这些老战士中,除了一些工作性质改变未授衔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将军军衔。其中上将2人,中将2人,少将9人。

这样的将军数量,足可见红二十五军的战史是有多功勋卓著。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还要属红二十五军赫赫有名的“将军班”。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开国将帅达到了1048人。单单看这个数据,我们会觉得这个数量很夸张,但是真要将这些将帅分配到每一支部队,其实每支部队的将帅屈指可数。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红二十五军的一个班,却走出了3位开国将军:韩先楚、刘震、陈先瑞。而且,韩先楚和刘震是开国上将,陈先瑞是开国中将。

要知道一个班能走出3位将军,这样的“奇事”,别说是在解放军军史上,就算放眼世界军史,那也是极为罕见的。

当然,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这些从烽火岁月中走出来的将军,彼此之间的友情也是让人动容的。

在普通人眼中,这些将军个个威严。但是彼此相处的时候,他们却会无拘无束,甚至有时候还会彼此开玩笑。

就像陈先瑞中将,当年做班长的时候,韩先楚和刘震都在其麾下。授衔以后,每次韩先楚和刘震见到他,都会叫他“老班长”。

听到刘震这么叫,陈先瑞则总是半开玩笑道:“老班长我一个中将,怎么领导得了两员上将?

对此,刘震将军总会对陈先瑞说:“什么这个将那个将,豆瓣酱辣子酱的,是战士就得称呼班长,这也是历史,历史是不可抹杀的!

而这样幽默的相处方式,也发生在韩先楚和刘震之间。

老战友见面,回忆过往的时候,韩先楚提起一件往事:当年有一次,他打前站为部队安排宿营的时候,突然遭遇了一波敌人,虽然最终他躲过了敌人,却和部队失去了联系……

但还没等韩先楚讲完,一旁的刘震就接过话头,直接来了句:“后来,还是我们把你收容了的!”

不仅如此,刘震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韩先楚当时的状态:“你独一个躲在树林子里面,向我们招手求援:同志哥,同志哥,你们……你们是哪个单位的,拉、拉我一把哟……”

当然,面对刘震这样揭老底,韩先楚也是“不甘示弱”,开始抖落刘震的糗事::“想当年,你当上连指导员,身上还穿着红花缎子棉袄,行军路上招招摇摇的……耍的么子俏嘛?”

原来,当年长征的时候,刘震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好歹都有件破旧棉袄御寒。唯独作为指导员的刘震,硬是没有。天气冷得不行,刘震就只能把一件大家谁都不愿意穿的,地主家女人穿过的红花缎子棉袄套在身上。这也成了当时战士们之间的笑料。

其实,当我们初听到这些往事的时候,也会不由想笑。但再回过头想想,更多的还是对这些先辈的敬意。

他们说出来的这些事,虽然像是“笑料”。但是在那样的烽火岁月里,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依旧能够苦中作乐,依旧能够那般坚持,恰恰说明他们对于革命的决心和信心。再回首,革命胜利,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后来,韩先楚将军逝世后,曾有记者采访陈先瑞将军,问他:“你是老班长,要不要联名写一篇'将军班’的回忆录?”

对此,陈先瑞是这么说的:“将军班有什么好吹的?小菜一碟……老韩在世时就曾说过,活人不可与死人争功,我们那个班几经战斗,出生入死,解放后就剩下三个活人,都成为将军,可那一班人死的死,伤的伤,失散的失散,别说没有留下姓名,连个外号也没有留下……”

在他们心里,比起成为将军,他们更希望的是当初那些战友能多活下来一些。

我们这些后辈也当铭记,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先辈奋不顾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