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海关总署周一公布数据称,以美元计,9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7%,增速较上月放缓1.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0.3%,与上月持平。当月实现贸易顺差847.4亿美元,环比增长53.5亿美元。

出口增速高于市场预期,进口则不及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9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9月,出口同比增长5.0%,进口同比增长1.6%。

分析师指出,出口增速自8月后继续放缓,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续走弱及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同时,东南亚国家复产复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他们预计,未来出口增速大概率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3%,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续创2020年7月以来新低。其中,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至48.8%,连续八个月下降;美国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至50.9%,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对界面新闻表示,在全球加息和通胀高企挤压生产和消费、世界经济增长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海外需求持续走弱是拖累本月出口的主要因素。当前已有超60个经济体开启加息进程,货币政策的收紧较大程度抑制了外需。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补充道,全球需求进入收缩状态,对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形成打压,9月美国商品调查局 (CRB)指数同比增长约25%,较前值大幅下行了10个百分点,价格因素不利于我国出口增速。此外,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也是一个利空因素。海关数据显示,以美元计,去年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8.1%。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进一步表示,从韩国、越南的情况来看,外需回落对制造国出口的压力开始显现。9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2.8%,弱于8月6.6%的同比增速,为2020年10月以来最低值;越南出口同比增长10.9%,同样远不及8月27.4%的同比增速。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表示,除外需以及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外,东南亚国家管控措施放松,复产复工稳步推进,也使得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不过,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利好出口企业承接订单,或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出口。

进口方面,虽然国内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使得内需有所修复,但高基数效应、人民币汇率贬值和价格因素削弱等均不利于进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随着国内疫情好转,高温限电因素扰动消减,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国内生产消费需求得到改善,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对进口增速形成支撑。

利空因素方面,去年9月,进口同比增长17.6%,高基数效应“压低”今年进口增速。人民币汇率方面,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震荡下跌走势,全月跌幅约2.9%。

从价格因素看,9月,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中,价格降幅扩大,铁矿石价格跌幅收窄,对进口增速支撑小幅回落。

海关数据显示,9月份,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金额同比下降11.6%, 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同比下降3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