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歌尔股份交出了三季度成绩单和全年业绩预告。

早在半年报披露时,歌尔股份就给出了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公司对业绩增长的信心可见一斑。

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歌尔股份实现营收305.49亿元,同比增长35.77%,归母净利润17.61亿元,同比增长9.98%。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41.53亿元,同比增长40.47%;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5.23%;扣非净利润34.85亿元,同比增长15.46%。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公司解释称,相比去年同期,主要是因为以V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扩张,盈利能力改善。

同期,歌尔股份还预告了全年业绩,预计实现净利润40.61亿元-47.02亿元。对于这份预估的成绩,歌尔解释称,主要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公司智能声学整机业务盈利略有下降,但VR虚拟现实、智能游戏机主机等智能硬件业务保持了健康成长。

歌尔股份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手机之外的智能硬件业务领域,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市场的增长,推动了公司与之相关业务的持续健康成长。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从2021年开始,歌尔的VR/AR业务快速增长,成为公司最大的增长点。近两年随着“元宇宙”风起,歌尔股份更是凭借VR/AR业务迅速吸引了市场新的目光。

前瞻性布局

2001年,歌尔股份在声学领域起步,通过大客户战略抢占蓝牙、MEMS半导体、3D眼镜等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而后,歌尔股份以麦克风和扬声器组件起步,实现从元器件到配件、组件、整机的拓展。

这些前瞻布局,使歌尔股份之后能紧紧把握住智能手机的浪潮。

2010年,iPhone 4成为智能手机里程碑式的爆款,凭借在声学领域的优势,歌尔股份正式切入苹果产业链,为苹果公司供应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电子声学产品。歌尔股份的业绩也随之快速增长,并于当年年底市值突破200亿元。

到了2012年,谷歌在市场上推出了一款名叫“Google Project Glass”的AR眼镜。在国人对AR还一知半解的时候,无数家公司裹挟着资本一头扎进了AR/VR的赛道。

这一年,已成为声学领域龙头的歌尔股份也嗅到了VR/AR的商机,开始悄然布局。那时候,市场还未预料到这一布局的延伸将给歌尔带来什么。

歌尔股份在2014年年报中首次提出战略转型,决定向传感器、可穿戴、AR/VR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拓展。

随后三年公司对发展战略不断地修正,逐步完善可听、可看、可感的声、光、电方向的布局,2017年公司收入突破200亿元,3年期的年复合增长率超26%。

2020年,歌尔股份给外界最醒目的标签已经换成了“TWS龙头”。尽管后来AirPods出货量放缓一度让市场对行业成长性存疑。但也正是在这一年,歌尔股份VR/AR业务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歌尔股份指出,VR(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需求增长,将成为助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来到元宇宙元年的2021,当前那些蒙面扎进VR的热钱在生产概念性产品、参展、讲故事、融资、倒塌的链条中循环往复,烧掉了数百亿美元。而歌尔股份VR/AR业务的快速增长却吸引了全球目光。

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82.21亿元,同比增长35.47%;实现归母净利润42.75亿元,同比增长50.09%。主要原因是公司VR(虚拟现实)、智能可穿戴和智能无线耳机等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回头来看,无论是对智能手机配件的前瞻布局,抑或是对TWS耳机市场的预判,到对VR业务的提前押注,都体现了歌尔股份的远谋和战略灵活性。

十多年来,歌尔始终坚持“4+4+N”战略,即以智能制造为支撑,布局声学、电、光学、精密结构件四类零组件(第一个“4”)以及TWS耳机、VR/AR、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四大智能整机领域(第二个“4”),同时拓展汽车电子、无线充电、触觉等新业务领域(N),先后成为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微型麦克风、智能穿戴无线耳机、中高端VR的全球龙头。

VR优势兑现

今年以来,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市场普遍担心板块“寒冬”的到来。但从歌尔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关键指标均有增长。其对三季报增长主要归因于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扩张。

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投资者调研记录中,歌尔股份管理层对三季度业绩有所解读。其称,第三季度的单季增速相对上半年有所放缓,一方面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传统智能硬件增长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公司2021年三季度的基数非常高,所以带来一定挑战。

但相较于消费电子行业整体的情况,歌尔的表现已然可圈可点。不难看出,歌尔股份今年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仍是由VR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带来。

财报显示,歌尔股份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精密零组件、智能声学整机(如:TWS)以及智能硬件(如:VR/AR、智能可穿戴产品)。

其中,精密零组件业务聚焦于声学、光学、微电子、结构件等产品方向,与智能手机业务相关。歌尔早就看到了消费电子行情的整体变化,在半年报中,公司提及,智能手机行业出货数据不佳,对精密零组件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与TWS相关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也进入了平稳增长期。

智能硬件业务的增长成为最大亮点。公司称,以VR(虚拟现实)、智能可穿戴、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及配件等为代表的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市场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前三季度,歌尔来自智能硬件的营收激增,实现收入435.52亿元,增幅超九成,贡献了近六成营业收入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2021年以来元宇宙潮起,相关概念股疯狂,只有歌尔被公认是元宇宙“最正宗”的标的。

目前,公司不仅与Meta索尼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深入参与客户VR设备的研发、设计及生产环节,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80%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歌尔股份研发费用34.91亿元,同比增加40.05%。公司称,主要在虚拟现实及声学、光学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增加。这或意味着,公司正将业务重心逐步迁移至VR/AR业务。

实际上,歌尔股份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今年8月27日,歌尔股份成功举办“2022 VR&AR显示光学技术峰会”,会上,歌尔成立“歌尔光学专家智库”,助推光学产业快速发展。据悉,歌尔光学技术峰会已成功举办五届,通过峰会汇聚行业顶尖专家及光学领域的人才,立足于全球VR/AR显示光学产业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前沿技术、创新思路、共谋发展。

聚焦XR大赛道

从公开表态来看,歌尔股份多次为VR的蓬勃发展摇旗呐喊,而其对VR业务的持续投入也展现出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8月30日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歌尔股份副董事长兼总裁姜龙表示,对聚焦XR(VR/AR/MR)大赛道的信心不变,大客户对大方向的信心也是不变的,销售策略调整是为了更加健康、可持续。

“对XR赛道高成长性充满了信心,预计未来两年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公司对未来整体业务发展充满了信心。”姜龙说,“目前,国内外大客户把VR产业作为核心成长的主要赛道,国内其他的平台如手机厂商,正在积极布局XR的赛道,快速跟进。公司将聚焦元宇宙产业方向毫不动摇。”

而其所指的大客户或是VR龙头Meta.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7月,歌尔股份拿下Facebook(Meta前身)旗下公司Oculus新一代VR设备的独供大单。此前,歌尔股份就已担任Oculus高端VR产品Rift的独家生产商。

今年下半年,在Oculus Quest 2销量一骑绝尘的情况下,Meta发布全新VR头显旗舰设备Quest Pro,面向专业人士和企业用户,进军新的用户市场。同时,VR行业迎来新品密集发布期,Pico发布Pico 4系列新品,根据券商拆机报告,歌尔股份是核心供应商。此外,Sony针对PS5平台开发的PSVR 2推出在即。

展望未来,全球消费电子行业近期表现不佳或让市场有所忧虑,但低谷中往往蕴藏着新的机会。2022年一季度,全球VR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约为356.3万台,同比增长约241.6%,是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中的亮点之一。知名咨询机构IDC预计,2022年VR硬件的出货量将会达到1390万台,同比增长26.6%。

在9月的投资者交流中,歌尔股份管理层再次重申对VR业务的看好:“VR是消费电子行业中少有的保持高速增长的产品品类,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全球VR市场规模在今年和明年中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国内外众多新客户积极投入,也为公司带来新的订单机会。未来不断有新的VR/MR产品推向市场,短期波动不会影响VR的长期发展趋势,VR有机会成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中表现最优秀的品类之一。”

更长远来看,歌尔股份认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增长驱动力,将逐步从传统硬件向新一代智能硬件切换,VR/MR/AR、智能穿戴等产品将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在未来5到10年乃至20年中最核心和最具确定性的机会。

行业观察数据支撑着上述判断,据VR陀螺,2021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达到1110万台,突破1000万台重大拐点,同时内容生态愈发丰富,预计VR硬件未来渗透率将不断提升;AR终端产品降价进行时,消费级市场或将迎来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将接近5000万台。

机构普遍认为,VR行业已经具备大规模放量的基本条件,歌尔股份作为整机龙头有望受益于产业发展。

光大证券指出,歌尔作为全球VR代工龙头,VR行业出货量拐点已现,快速放量将至。行业格局方面,公司为Meta Oculus核心代工商,后者新品的推出将继续带动歌尔VR业务营收快速增长。国内市场上,歌尔是Pico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为其提供整机组装服务,Pico强劲的销售表现也将成为歌尔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同时,内容生态愈发丰富,VR商业端和消费端应用持续拓宽将反向带动硬件需求增长;VR平台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软件+硬件齐发展将推动VR产业放量在即。总体而言,大量用户和内容将是VR/AR设备快速放量的关键。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吴剑 SF0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