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金融开放的3.0时代,不是减速慢行的时代,而是加速度前进的时代”,安永大中华区中国金融改革工作组主管合伙人江海峰在11月9日在安永《2017-2022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五周年回顾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

江海峰将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分为3个阶段。1.0时代从中国加入WTO开始到2016年为止,在这个阶段中大量外资银行在中国落地法人银行。

2017年中国金融的开放进入2.0阶段,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对外宣布中国将放宽金融业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这一举措彰显中国在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行业方面的决心和信心。此后,原先并没有完全开放的券商、资管、寿险等行业都扩大了开放水平。众多外资金融机构抓住了这个机遇,在中国及时申请相关金融牌照。

2018年至2021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在金融机构引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银保监会新批设各类外资机构120多家,目前已基本实现中外资业务范围一致。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法人银行已有41家;外资保险机构已有67家,其中3家为外商独资寿险公司;截至2022年10月末,在华展业的外资控股券商有9家;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外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38家,合资银行理财公司4家,外商独资公募3家。

“今年是3.0时代的开局之年”,江海峰表示,“同时也是更具挑战性的一年。目前,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疫情肆虐的叠加因素之下,中国金融开放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迎接挑战,因为在整体的顶层设计上,改革开放依旧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同时提出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世界的治理体系,金融领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江海峰认为,金融开放在3.0时代,不是减速慢行的时代,而是加速度前进的时代。面对重重挑战,目前的金融开放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来说,要把人民币国际化在各个层面向下落实,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生态圈,增加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增加人民币产品的丰富程度,增加人民币的风险管控的机制。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带动中国的金融中心的建设和金融开放。

第二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金融业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是作为最大使命。所以金融国际化也要紧跟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牵引作用,比如共同富裕、科技创新、“双碳”等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这样金融开放才会有更大的生命力,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除了机构引进外,近5年来,中国金融开放在业务开展方面也硕果累累。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已有723家境外机构获批QFII资格,较2017年底的439家增长65%;QFII持股数量和市值分别增长逾4倍、逾2倍。

2021年9月10日,“跨境理财通”开启试点。央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32,542人,包括港澳投资者22,222人。人数从落地首月的7,600人扩大至3.25万人。“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3.86亿元人民币。其中,“北向通”项下,港澳个人投资者持有内地产品市值余额2.14亿元人民币。

2022年7月4日,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双方投资者可以买卖包括沪深港股通ETF在内87只首批可投标的(北向83只和南向4只)。中华交易服务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1日,北向资金总成交额达10.36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指出,在监管模式上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新时代重要任务之一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可以有效推动市场与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改善营商环境,对于吸引外资、促进金融对外开放意义重大。

金融业加速开放,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信用及流动性风险,高质量的金融发展亦离不开良好的金融风险把控。2018年以来,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成为金融监管的主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防范突发事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