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在城鄉融合中推進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

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兩大重要支柱,城鄉融合發展正是這兩大戰略支柱的結合點。

“城鄉融合是我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新冠疫情這三年來,我們也深刻感受到城鄉融合的重要性和當前城鄉融合的脆弱性,城鄉融合的道路還很遠、很長,任務也很重。”11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2022”上作前述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杜志雄認爲,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兩大重要支柱,城鄉融合發展正是這兩大戰略支柱的結合點。因此,協調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既要按照城鄉融合要求來推進,更要以城鄉融合發展的狀態爲依規。

“既然是城鄉融合,就要有來有往,既要有物質層面融合,還要有文化、制度層面的深度融合。”孫其信稱,一方面,要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使得更多具備條件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將城市的資源、服務、治理等融入到鄉村。

在城鄉融合中推進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同時,報告還指出,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杜志雄稱,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以城鄉融合的發展理念來指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這兩大戰略,並以城鄉融合的發展狀態爲結果。這就意味着,在“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期,都要在城鄉融合理念的指導和目標追求框架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那麼,在具體實踐中,城鄉融合在哪裏融合,以及如何融合,就成爲一個關鍵問題。

杜志雄認爲,縣域空間是城鄉融合的具體場景。城鄉融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在具體現實可操作的縣域空間裏來探討和實現。“當前,縣城建設受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過往過度重視城市羣都市圈式大城市化戰略或進程的糾偏和迴歸。從中國國情看,單極化城市化道路問題比較多,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大中小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可能更加符合實際。”

至於城鄉融合的具體領域,他提到,城鄉融合要圍繞鄉村振興的三大重點任務進行融合,即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這包括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治理等內容。其中,最爲重要和突出的是縣、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

“城鄉融合的鄉村振興,要以城鄉融合的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爲特徵和支撐,要能夠在特定的縣域裏通過教育、醫療等共同體的建設,來真正推進和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才能改變以往公共服務問題上‘城裏有、鄉里沒有’,以及‘某鄉有、某鄉沒有’的差別,從而實現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目標。”杜志雄稱。

關於推進“三個一億人”(即促進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的任務,“這是城鄉融合必須要做的事。”孫其信稱,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使得更多具備條件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在未來,如何從制度、經濟、社會保障等方面,讓有能力、有意願、有條件的農村居民轉化爲城市居民,更是一個根本問題。另一方面,如何將城市的資源、服務、治理等資源融入鄉村。雖然城鄉二元結構正在逐步改善,但城鄉二元格局依然相當明顯。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反哺農業現代化、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既需要鄉村流動人才融入城市,同時又需要城市資源、服務反哺鄉村。城鄉融合必須從根本上傾斜更多資源、服務、社會保障來支持鄉村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給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明確要求。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農村發展學會會長魏後凱稱,從“農業必須強”到“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再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反映出中央對“農業強國”的認識,正在進一步深化、系統化。

7月26日,在江蘇南通海門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蔬菜水培一體化示範基地,農業技術人員檢查蔬菜生長情況。新華社圖

關於“農業強國”,魏後凱認爲,應該包括“四強一高”,即供給保障能力強、科技創新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以及發展水平高。

參照這一標準,他認爲,我國農業總量規模大,早已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大而不強、多而不優,還不是農業強國。與真正的農業強國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含量、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國際競爭力等,都存在較大差距。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方面,儘管近年來中國與高收入國家間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但絕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意義重大,這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質量。”魏後凱稱,如果在本世紀中葉不能如期建設成農業強國,現代化強國建設將缺乏堅實基礎。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農業強國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於過去存在的“建設農業強國可能會干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言論,魏後凱回應稱,這個認識是不科學的,這是兩個不同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農業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並不一定意味着農業強國的建成。具體來說,農業現代化與農業強國的區別有三個方面:一、前者是發展過程,後者是比較概念;二、前者是全域概念,後者是選擇性的結果,只有那些具備基礎條件的國家,纔有可能建成;三、前者着眼於現代化發展,後者着眼於強國建設,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在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過程中,魏後凱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國家農業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對農業強國建設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規劃、政策協調。同時,分階段、分產業、分區域有序推進。

“未來中國誰來種地”,是農業強國建設必然直面的課題。

在論壇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錢文榮稱,中國現在是大中小三種規模的農戶共存。其中,小農戶的規模仍然最大。由於這三類農戶將長期共存,且經營理念各不相同,因此在中國推進“糧油種植規模化、常規農產品多樣化、有機農產品高質化”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三者的比較優勢。

他認爲,大農戶具有規模化、企業化和機械化等優勢,是保障國家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主力軍;中型農戶具有較好生產經營經驗、市場適應能力、社會資本轉化等優勢,可以繼續生產常規農產品,以種爲主,種養結合,並逐步提升農產品質量。

至於小農戶,儘管具有精耕細作、經營靈活、適應性強等生產優勢,但卻比較脆弱。可以生產具有區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綠色有機農產品,通過有效的組織生產,獲得較高收益。在未來10年,我國綠色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而小農戶經營有機農業有其天然優勢。

對於老中青三代農民的新舊更替,錢文榮稱,參照東亞地區的經驗,未來20年將是一個重要窗口期。目前,大農戶、中型農戶的經營主體都已經是比較年輕的羣體,只有小農戶仍然大部分是老年人,且老齡化嚴重。因此,可以通過適度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有機農產品,爲小農戶帶來相對體面的收入,從而吸引新農人有序進入。當然,關鍵取決於小農戶能否順利融入現代產業鏈。

推進城鄉融合下的鄉村建設

關於“中國式現代化”,學界有聲音稱,要建設鄉村,通過鄉村建設來推動現代化。在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李小云稱,這其實是個誤解。

“我不太相信,保持大量的人口在鄉村,保持大量的鄉村就能夠實現現代化,除非我們重新定義現代化。”他說,“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恰恰在於如何在這樣一個龐大人口,小農經濟佔主體的鄉村情況下逐漸推進現代化。鄉村建設一定要在城鄉融合機制下來做,要繼續靠工業化、城市化,特別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把城市動能引入鄉村、激活鄉村。同時,新型城鎮化一定要包括鄉村振興,不能只盯着縣城,尤其要形成縣、鎮、鄉空間的整體現代化。

李小云稱,鄉村建設的目標,並不是要聚焦發展鄉村經濟,因爲從經濟角度來講,現代化已經不再可能取決於鄉村經濟如何發展。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三個問題。

一是糧食問題。這需要依靠農業現代化來解決,而非依靠一家一戶生產來解決,由此必須繼續推進城市化、現代化,讓留在農村的人能夠有一個體面工作,過上好的生活;二是涵養生態、保護生態。鄉村人口雖然在不斷減少,但中國80%以上的國土面積在農村;三是文化鄉愁。越是推進城市化,人口越是離開鄉村,這個情節會越濃厚。

在實踐層面,最近八年,李小云帶領中國農大團隊在雲南推動持續推動鄉村建設,併產生廣泛影響力。他說,在雲南一共做了20多個村莊,12個已經建完,11個正在建設,覆蓋了雲南省的多個地州。

“我們通過建立四個機制來確保鄉村建設。”李小云稱,一是在農村發育出一個讓農民受益的新產業,盤活他們的資產,讓他們能夠一邊生活,一邊還可以掙到錢;二是這些產業不能走“地主變僱農”的路徑,就是說只有老闆受益,鄉村、集體、農民不受益,即便農民會從中掙一點錢,但在整個產業鏈中收益也只佔很小部分;三是產業組織形態要由農民主導;四是建立集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