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誌

編者按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從本期起,本刊開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欄,對金融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堅強領導,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實踐進行系列報道。

作者|田國立‘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22期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所作的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是奮進新時代、開啓新徵程、譜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作爲黨領導下的大型國有金融企業,建設銀行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切實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銀行作出的增強“三個能力”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新金融實踐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助推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

恪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實踐要求。

  •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永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提出要求:“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堅持政治性,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建設銀行作爲黨領導下的大型國有金融企業,必須從“兩個維護”的高度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確保政治方向不出現絲毫偏差。要努力走好踐行“兩個維護”的第一方陣,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確保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得到堅決貫徹執行,努力將黨領導金融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爲推動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

突出人民性,始終堅守人民立場。要從“人民至上”的高度準確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明白各項事業爲了誰、依靠誰,不斷提升服務的精神境界。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業務增長點聚焦在化解人民羣衆的痛點難點上,發揮金融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的重要作用,實現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強化黨建引領,護航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公司治理和業務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全環節。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行,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切實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在“黨建入章”的基礎上,持續完善配套制度,進一步優化黨委議事規則。

  • 牢記初心使命,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面對人民羣衆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建設銀行始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主線,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聚焦主責主業,彰顯金融本色。要緊扣時代脈搏、緊跟市場變化,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運用到新金融實踐的方方面面,以大局意識、系統觀念和統籌能力有效均衡政治責任、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實現銀行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功能有機統一。二是強化能力支撐,擦亮專業底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是黨中央對金融工作提出的三大任務。新時代,國有商業銀行發揮好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專業優勢,必須建立在自身能力不斷適應新形勢、新理念、新技術的基礎上。要以金融科技爲抓手,積極轉變思維、提升能力、培育生態,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驅動銀行傳統商業模式向平臺生態模式轉變,真正發揮金融穩定器、市場風向標的作用。三是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改革成色。要立足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探索、新作爲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健全風控體系,以創新爲先導、從綠色找出路、向科技要效益、以開放謀共贏,切實將改革推向縱深。

  • 不斷增強“三個能力”,推動改革發展適應新時代要求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設銀行成立60週年之際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建設銀行“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這爲建設銀行把握新時代、適應新常態、履行新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展現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行擔當。在我國經濟發展處於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要充分依託全牌照、多功能的集團化經營優勢,紮實服務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全力支持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助力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增強防範金融風險能力,發揮服務實體經濟“壓艙石”作用。越在形勢複雜的時候,越要重視風險防控。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把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作爲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既要心中有數,又要手中有方,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開放思維。作爲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主體,建設銀行要在開放合作中優化業務結構、加強產品創新、提升全球競爭能力,積極投身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全力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爲本。”建設銀行因時因勢而變,跳出金融做金融,開展兼具科技性、普惠性、共享化的新金融行動,爲新形勢下探索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進行大膽嘗試和生動實踐。

  • 促進理念升級,從服務少數人到服務大多數人

建設銀行率先推出住房租賃戰略,倡導“長租即長住,長住即安家”的新住房理念,助力新市民安居樂業。積極推動普惠金融戰略,用數字手段把金融活水引流到田間阡陌,爲小微客羣提供全生命週期信貸服務。深入實施金融科技戰略,聯結起更多維的場景應用,讓社會網格里更多的“神經末梢”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滋養。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鋪設近50萬個“裕農通”服務點惠及廣大農民。着力打造“勞動者港灣”,向戶外工作者及社會公衆開放共享資源。通過整合社會資源“耦合劑”功能,推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不斷涵養宜業“生態雨林”,顯現出水清岸綠的金融“水系”。

  • 推動技術變革,以科技創新重塑金融服務模式

數字經濟下產業發展的轉型和消費習慣的轉變,使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需求有了本質變化。建設銀行打破傳統思維,主動尋求變革,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不斷滿足實體經濟對更高層次金融產品和更高效率金融服務的需求。2018年,正式發佈《建設銀行金融科技戰略規劃》,以“新一代核心系統”爲依託,實施金融科技“TOP+”戰略,強化技術創新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進分佈式架構轉型和業務、技術、數據“三大中臺”建設,持續強化金融科技能力爲業務發展賦能。發佈《數字建行建設規劃(2022-2025年)》,完成集團未來數字化轉型路徑設計。

  • 謀求價值共享,以平臺經營打造開放金融生態

對外,賦能外部生態,打通私域流量和資源天花板,搭建平臺連接用戶、聚合需求、融合場景,促成平臺共建、價值共享。對內,改革條塊分割、科層架構的管理體制,打破各部門、各條線邊界,分層級釋放數字能力方便全行使用,以企業級戰略協同支撐企業級平臺運營。通過內部生態的重構與優化,以更加一體化、綜合化的服務方案,更加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更廣大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需求。

  • 加快綠色轉型,以低碳理念支撐可持續發展

建設銀行堅持綠色發展大局觀,確定綠色金融戰略,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和“碳達峯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規劃》和《服務碳達峯碳中和行動方案》。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將環境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融入貸前、貸中、貸後信貸全流程管理,在授信環節實施“一票否決制”,在信用評級中強化環境與社會要素,探索構建ESG評價體系;有序推進重點領域氣候轉型風險壓力測試,爲系統性應對環境與氣候風險提供有力支持;倡導踐行綠色低碳運營理念,制定碳足跡管理目標,穩步推進“零碳”試點工作,努力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以新金融實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近年來,建設銀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展新金融實踐、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宗旨始終保持不變,服務國家建設的職責使命始終保持不變,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情懷始終保持不變。隨着新金融實踐質效的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內涵全面深化,服務能級顯著提升,服務方式更加多元,服務實體經濟成績不斷凸顯。

  • 大力澆築實體經濟根基

積極貫徹落實製造強國戰略。印發《中國建設銀行“十四五”金融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在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積極佈局。截至目前,基礎設施領域貸款餘額突破5萬億元,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近7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超9000億元,累計爲近10萬戶供應鏈條客戶提供超8000億元融資支持。

紮實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點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人民幣對公貸款餘額近5萬億元。有序推進雄安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新時代中部地區及新疆等區域業務發展。支持中部、西部、東北等其他地區因地制宜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

大力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將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點行業納入優先支持行業管理,給予差別化信貸政策、審批政策和資源保障等支持。截至目前,新型基礎設施貸款餘額超1000億元,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縣城城鎮化補短板等新型城鎮化貸款餘額超1800億元,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相關行業貸款餘額超1.8萬億元。

穩步推進國際業務發展。“建行全球撮合家”平臺已服務33個國家和地區、萬餘家境內外企業,助力全球產業鏈穩定與國際貿易暢通。創新跨境支付、“跨境快貸”、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等產品。積極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區域一體化,打造中歐班列“物流數字化平臺”。積極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正式成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港元代理結算銀行,截至2022年9月末,英國人民幣清算行清算量突破72萬億元。

有序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針對電力、交通運輸、鋼鐵等重點行業及環境敏感行業細分授信政策,有序推動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拓展綠色行業客戶,綠色貸款餘額2.6萬億元。不斷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模式創新,通過綠色供應鏈模式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等領域精耕細作,提高產業鏈流通效率。通過碳排放配額質押增信,助力電力企業加快節能技改升級。開展“碳匯質押融資”業務,暢通碳匯資源與林業產業正向循環。

  • 精準滴灌各類市場主體

持續推動普惠金融增量、擴面、下沉。持續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模式創新,“小微快貸”“善貸”“惠懂你”等新模式、新平臺效能不斷釋放,進一步促進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客羣服務下沉,普惠金融貸款餘額近2.3億元,服務普惠金融貸款客戶超240萬戶,助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激發實體經濟市場活力。

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大力支持“專精特新”和科創型中小企業,與864戶工信部發布的三批“小巨人”企業開展合作,貸款餘額超260億元。率先打造“不看磚頭看專利”的“技術流”信用評價體系,覆蓋27.7萬家高新企業。“創業者港灣”爲9000餘家入灣企業融智融資,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近9000億元。

加大減費讓利等惠企紓困力度。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23條措施和有關配套政策,提供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與各類市場主體共克時艱。2021年,新發非貼貸款利率爲4.33%,較上年同期下降5個基點,收費減免超370億元,累計爲超33萬戶普惠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延期支持。足額滿足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金融需求,向防疫和防汛企業投放專項優惠貸款近47億元。

  • 聚力建設美好生活

推進智慧政務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累計與29個省級政府建立合作關係,參與政務服務、監管平臺及應用場景建設,助力數字政府建設。同業首創網點智慧櫃員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模式,實現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涵蓋各類政務場景事項1593項。加強數字化基層治理服務場景建設,推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農村產權交易及智慧村務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深化政銀融合,“政融支付”場景不斷豐富,上線便民繳費項目超過1.2萬個。

推動租購併舉構建美好家園。堅定貫徹“房住不炒”定位,穩步推進住房租賃戰略。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覆蓋全國96%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區;開業運營204個“CCB建融家園”長租社區;在全國對接超300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保租房APP在超200個城市上線運行;試點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上市交易,獲批設立住房租賃基金,增加市場化長租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助力百姓住有所居。

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積極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加大涉農貸款支持力度,涉農貸款餘額近3萬億元,脫貧地區各項貸款餘額超7000億元。打造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形成“1211”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即一個“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線上“裕農快貸”產品包和線下“鄉村振興貸”兩大涉農信貸產品包、一系列涉農專業化生態場景以及一套涉農金融數字化風控體系。積極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推廣優化農村三資監管系統、集體產權交易系統,不斷疊加“裕農通”新場景,圍繞農民社交、消費幫扶、鄉村培訓等建設“裕農朋友圈”“裕農優品”“裕農學堂”系列場景。

  • 強化風險防控,嚴守金融安全底線

紮實做好資產質量主動管控。按照“主動管控、加快處置、協調有序”的策略,加強高風險領域管理,持續提升不良貸款經營處置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強化全流程管控,確保資產質量核心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強化撥備精細化管理,“兩提升兩突破”不良資產處置攻堅行動取得實效。

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持續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面風險治理體系,強化集團一體化風險協同管控,夯實業務經營、風險合規、審計“三道防線”,強化重大風險防範基礎能力,夯實風險監測預警基礎能力,推動智能風控體系拓維升級。依託金融科技優勢搭建平臺賦能中小金融機構,共建風險防控生態圈。

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對房地產、重點區域政府債務、國際金融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風險領域,前瞻預判潛在風險,開展全面風險排查。完善分支機構風險畫像,加強區域風險差別化管理。加強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以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參與房地產風險化解處置。

不斷強化內控合規管理。將巡視、審計和監管檢查的整改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強化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匯報。夯實反洗錢、員工管理、案件防控和境外機構合規管理基礎。推動業務合規和行爲合規,厚植“全員主動合規、合規創造價值”的合規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