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最为重要的大势剖析方法,这些方法着重于剖析系统性的风险和收益趋势。

  这些方法虽然与个股操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我们在进行股票分析和交易时最为重视的策略。

  本课介绍的起涨点问题看起来是与个股直接相关的东西,但实际上只有在充分地把握大势的 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运用本课的技巧。

  如果忽略了市场这个“天地大背景”,我们就会犯下战略上的错误。

  绝大多数散户基本上对于大盘的分析都非常马虎,甚至根本没有大盘分析,因为他们认为个股才与自己挣不挣钱直接相关。

  其实,任何个股都不能幸免大盘的影响。

 搞清楚个股每一阶段的逻辑主线,搞清楚个股波段运行的题材以及阶段趋势的主题是每个股票短线高手的首要任务。

  个股的第一个起涨点必然与逻辑主线上的转换有关,比如利空岀尽,个股开始出现持续利好等。

  如果没有搞清楚这种逻辑主线,没有搞清楚驱动因素,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在开始介入,我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

  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是“死板的形态和指标”,而是背后的分析思维。

  市面上绝大多数关于起涨点的书籍都是误导性的,它们宣称存在各种各样长期有效地固定起涨形态和结构,这种主张非常有吸引力,而且书上的例子全是成功的,一旦实践却出尽洋相,“例外”不断出现。

一般而言,趋势的起点我称为第一起涨点,第一起涨点出现之后股价会出现一次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束往往被看作是第二起涨点。

  下跌趋势什么时候结束,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通常都是事后的: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回升幅度来决定下跌趋势结束与否;

  第二种方法则是根据是否出现N字底,也就是说,根据是否出现“回调不创岀新低,但是创出新高”的结构来判断。

  我们用来构建起涨点模型的要素非常简单,只有价格和成交量。

为什么只采用这两个要素呢?

  第一, 这两个要素是其他技术指标和形态的基础,绝大多数技术分析工具都源自对价格和成交量的某种加工。更为关键的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这种加工,看起来似乎与统计学有某种关系,其实都与统计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相去甚远。因此,与其采用这些人为扭曲过的复杂数据,倒不如直接观察市场的原始数据。空杯的心态可能更有助于交易者解读股市的技术走势,这也是我们见过的绝大多数成功股票和期货交易者的共同观点。

  第二, 按照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观点,观察市场最为有效而简单的方法是从供求关系这个角度,而典型供求关系图的横轴就是商品数量,而纵轴则是商品价格。随着价格上涨,供给意愿和能力在上升,而需求意愿和能力在下降,两者的动态均衡就得到了真正成交的价格和数量。我们只从价格和成交量来观察股票的起涨点结构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这两个基本维度出发可以更简单有效地观察起涨点结构。

 起涨点模型是建立在N字底部结构上的,懂得了N字结构,就明白了第二十二课要传授的市场根本结构——“势、位、态”三要素,对于技术分析和仓位管理也变得游刃有余,能够将AIMS操作法落实于具体运用中。

  股价涨跌的具体情况不处于你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你无法确定具体的情况,但是股价的根本结构可以帮助你在能力范围之内把握股价的短线走势,这就是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的因素”。

股价在阶段性上涨一般会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一些交易者吸筹推动了股价上涨,进而确定了股价运动的趋势方向;

  第二个步骤是通过调整让大部分先前进场正确的炒家卖出筹码,同时促使新买家在更高位置买入,这减小了市场参与大众的获利程度,缩小了市场参与大众的获利范围。

  市场通过步骤二吸筹,暂时否定了上涨作为趋势方向,这使得绝大部分炒家开始怀疑此前的判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在此调整走势中过早结束多头仓位,主升浪展开的抛压大大减轻了。

当真正的上升开始时,市场开始重新确认上涨的趋势,这时候多头持仓的阻力是最小的,因为主力和市场往往站在你这一边。

  下面我们对两个起涨点的技术结构进行剖析,第一起涨点股价持续下跌,在这个下跌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成交量的萎缩(但这并不要求呈现非常理想的不断萎缩状态,更可能的情况是成交量处于较低的状态)。

  在地量是异常、倍量是异常、大量是异常,理解每个异常背后的具体原因更为重要。

  股价企稳前后成交量出现地量(阶段性地量,一般要求至少20个交易日内阶段性成交量低点)。

  在地量出现附近往往会出现下影线较长的小实体K线,我们称为“海底针”。

最为关键的是在地量和“海底针”出现不久之后,股价出现中阳线或者大阳线,对应的成交量出现倍量(也就是成交量比之前一天高岀2倍左右,甚至更多)。

  这里需要做一个区分,地量和"海底针”不要求在同一日出现,但是此后的中阳线(或者大阳线)要与倍量一起出现。

  所谓第一起涨点具体而言就是“倍量阳线”,

  为什么“倍量阳线”具有显著的起涨点效应呢?

地量不久之后岀现倍量阳线意味着新需求成倍增加,这种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呢?此前市场对该只股票的兴趣很少,现在突然增加,而且是成倍增加,一般情况下散户是不太可能在持续低迷后突然群体涌入的(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有必要看一下个股题材S和大盘M)。

  地量到倍量是一种“异常”,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散户所为。

  接着我们介绍第二起涨点的技术结构。

  股价经过第一次上涨(涉及第一起涨点)之后出现了缩量回调,然后再度放量上涨,并且突破前高,这就是整个第二起涨点的结构,但是具体的第二起涨点其实是“第一根再度放量上涨的中阳线(大阳线)”。

这根第二起涨点阳线有可能突破前高,也有可能没有突破前高,我们不一定要等待突破后才介入。

  相对于第一起涨点而言,第二起涨点更加具有共同点,因为第一起涨点未必出现理想的地量,更多的时候可能是阶段性成交量低点,第一起涨点也未必出现“海底针”,有时候也会以星体(小实体K线)为主,只是出现芝量和“海底针”提高第一起涨点的可靠性。

  而第二起涨点的要求则没有第一起涨点这么细,关键在于“缩量调整后再度出现放量上涨阳线”。

  在本课结尾我们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起涨点与前置K线”。

  什么是“前置K线”?

  所谓的“前置”就是处于起涨点之前的意思。

  第一起涨点的前置K线一般为“海底针”,实际上只要是实体很小的K线都可以作为第一起涨点的前置K线,一般实体很小的K线都被称为星体。

  第一起涨点本身是一根"倍量阳线”,这个一般都要求满足,虽然也有一些第一起涨点不是倍量,但为了提高我们的研判准确性,一般都要求倍量,除非你能增加驱动面的可靠性。

  第二起涨点的前置K线一般也是小实体或者下影线很长的K线(当然“海底针”更好),而第二起涨点本身则是放量阳线(最好是中阳线或者大阳线,如果是小实体阳线,那技术面的胜算率就太低了)。

 其实,第一起涨点和第二起涨点的前置K线都是反转看涨K线,或者是反转看涨K线的一部分(与起涨点当日K线结合起来往往构成一个完整的看涨K线组 合,比如早晨之星等)。

  第二个问题是“起涨点与中继K线”。

  中继K线指的是起涨点之后的K线,往往都是上涨K线或者是上涨K线组合,无论是第一起涨点还是第二起涨点都是如此。

  第一起涨点之后常见的持续K线有三个白兵等,第二起涨点之后常见的持续K线有光脚阳线等。

  起涨点结构属于行为面(技术面)的东西,我们简单地总结了其根本特征,即使如此仍旧需要基于AIMS框架,兼顾驱动面和心理分析,本书的任何一课都不孤立使用。虽然孤立使用也能产生一些效果,但那不是我们的风格和本意,也不符合长期战胜市场的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