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再發大禮包:2025年研發經濟超千億,創新藥械上百個

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作爲三大先導產業之一,在生物醫藥領域,上海提出到2030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地位進一步凸顯。

21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公佈了近日印發的《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或引進100個以上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重磅產品,培育50家以上具備生物醫藥研發、銷售、結算等複合功能的創新型總部。

政策核心內容包括6個方面16條政策措施,注重發揮上海龍頭企業、科技設施、專業人才、臨牀資源、金融資本等集聚優勢,進一步突出研發創新和經濟貢獻並重的政策導向,優化CDMO等支持政策等。

比如在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方面,強化前沿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轉化,從源頭爲研發經濟發展提供策源支撐,提出加強原始創新能力佈局、更好發揮臨牀資源集聚優勢兩條政策措施。

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新模式方面,提出優化創新藥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對滿足上述條件的給予不超過研發投入的30%,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優化改良型新藥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對滿足上述條件的給予不超過研發投入的30%,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優化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支持政策。對滿足上述條件的給予不超過研發投入的30%,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資金支持。

在支持研發創新產品的上市和使用方面,針對較多企業希望加快審評審批速度,加快創新產品入院使用速度。一是進一步提升創新產品審評審批速度。對具有顯著臨牀價值、創新性強的第二類醫療器械,推薦進入本市優先審批程序。二是加快創新產品入院使用。

數據顯示,上海相關專業領域內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佔全國1/5,匯聚了轉化醫學、蛋白質中心、藥品醫療器械長三角分中心等重要平臺機構,湧現了克隆猴、單染色體酵母合成等我國年度十大科學進展,誕生了全國首個國產細胞治療藥物、質子治療設備等創新產品。從2017年至今,上海共有19個創新藥獲批上市,63個創新器械產品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相關產品數量全國領先。

就在近日舉行的“2022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張江創新藥前沿技術論壇上,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檢查長三角分中心主任楊進波透露,2021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長三角分中心審批通過的創新藥達到了新高峯——45個。截至2022年10月底,他們審批通過的創新藥已達35個,其中,數量最多的還是抗腫瘤藥。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上海生物醫藥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的面貌,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作爲創新的思想、創新成果的策源地作用,在全國的引領地位越來越凸顯。另外一方面,世界級產業集羣崛起,顯示出它的發展勢頭,張江研發+上海製造呈現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還要加強原始創新。

他表示,從我國整體來看,國際新藥研發的水平中國已進入第二梯隊,從研發新藥數量的比重來看,中國在第二梯隊國家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原始創新藥還較少,上海生物醫藥目前需要有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