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瀋陽晚報

近日,網上的一則消費投訴引起輿論普遍關注:一位消費者購買了建設銀行子公司自營的龍鑫固收類理財產品,持有兩個月時間,不僅沒有收益,還虧損了本金。建設銀行的解釋是債券市場經歷了快速調整,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較大波動。但投資者認爲是受“固收類”誤導。瀋陽投資者李先生表示,他認購的招商銀行xx寶理財產品,半年的收益都"蒸發"了,於是緊急贖回。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只銀行理財產品跌破淨值。

債券大跌收割銀行理財產品

進入11月份以來,債市大跌,目前跌幅達到兩年來的最大值,不少投資者持有的債券型公募基金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遭遇大幅淨值回撤,基本上是天天看着在虧錢。

有統計數據顯示,上週公開更新淨值的14217只理財產品中,下跌的產品達到9491只,佔總量的比例達到67%。特別是純債基金,幾乎全軍覆滅,截至上週五,在全市場2135只純債基金中,僅剩213只近一個月的收益爲正,虧損佔比高達90%,其中有788只創下成立以來的最大跌幅,佔比達到37%。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相比於股市,影響債市走勢的因素較多。債券市場的大幅震盪,帶動配置債券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跟隨下跌,這是非常正常的市場表現,投資者不必過於緊張。

“固收類”名稱誤導投資者?

早在今年3月份,由於股票市場調整,已經引發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規模跌破淨值,大部分投資者轉而購買更穩健的固收類產品,結果正是這類產品引領了銀行理財的第二輪下跌潮。

有投資者投訴稱,正是奔着“固收類”這個關鍵詞,纔在建設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沒想到,不僅沒收益,還虧了很多本金,銀行存在故意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對此,建設銀行給出的解釋是,“龍鑫固收類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收益並不固定,也不保本,只是這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此次受美聯儲持續加息影響,重倉債權類資產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淨值也受到明顯影響。不過,投資者並不認可這種解釋,因爲理財經理在銷售產品的時候,給出的各種數據都是正向的,並沒有出現虧損。

專家:應理性看待淨值波動

據瞭解,銀行理財“固收類”產品多數被定義爲R2風險等級,也就是穩健型。很多投資者表示,連R2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都出現這麼大的虧損,銀行收取的手續費卻是一分不少,難道銀行是靠割投資者韭菜來賺錢嗎?

有業內人士也認爲,資本市場出現波動,銀行理財產品很快就跌破淨值,這也暴露出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自身投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欠缺,他們應該儘快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更加複雜的資本市場環境。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購買的債券型基金都有持有期,理財產品也有開放日,都不是隨時就能賣出去,面對每天的下跌行情,最主要的還是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看待淨值波動,樂觀地看待後市,慢慢等待淨值修復,不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谷麗紅

權威回應

銀保監會: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

淨值波動總體風險可控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11月21日對近期市場關注的理財產品淨值波動進行了回應。郭樹清表示:“我們注意到,最近由於市場看好經濟恢復前景,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這是市場自身調整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

郭樹清還表示,監管部門持續關注到,現在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多樣,同時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複雜,需要很好地把握收益和風險的平衡。

他再次提醒:高收益必然伴隨着高風險,宣揚“保本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肯定都是金融詐騙。銀保監會將持之以恆、不厭其煩地開展宣傳教育,讓人民羣衆時刻警惕高息誘惑,避免上當受騙,以理性投資收穫合理回報,增加更多安全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不厭其煩地開展宣傳教育,讓人民羣衆時刻警惕高息誘惑,避免上當受騙,以理性投資收穫合理回報,增加更多安全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據央視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