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系是怎樣的?今天(11月24日,在第四屆“城市與減災”學術交流會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李雪峯進行了解讀。

李雪峯介紹,中國的應急管理體系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我國屬於部門主導的應急管理體系;2003年之後,全國上下成立了政府應急辦系統,以推進“一案三制”體系建設爲旗幟,大力推進國家應急管理的預案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取得了很大成績。

2018年之後,應急管理體系進入了新發展階段,自上而下成立了新的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國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下面各級政府成立了應急管理廳、應急管理局,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也在不斷建立,應急管理進入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指出了我國“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一些挑戰,包括:風險隱患仍然突出、防控難度不斷加大、應急管理基礎薄弱。《規劃》明確,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李雪峯認爲,應急管理現代化主要包含4個方面內容:結構功能統合化、行爲模式規法化、演進動力學習化和方式手段智慧化。“舉例來說,鄭州7·20暴雨中相關部門就沒有做到統合化,一個鄭州市居然有4個互不隸屬的指揮機構,其中的防汛抗旱指揮部又設了四個辦公室,機構重疊、職能重複、工作重合,大家都管,都沒有管到位。”

行爲模式規法化意味着健全的規章制度和精細化管理。“一些地方的疫情防控人員入戶消殺,隨意對寵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引起軒然大波,其缺乏相應的、細緻的制度依據。應急管理關乎人的生命安全,關乎複雜的利益關係,規章制度要非常完善。到2035年,我們要實現法治思維、法制手段,相信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

從方式手段智慧化來看,李雪峯舉例,在去年的河南水災救援過程中,一位普通網民發佈了救援共享文檔,多方合力下,這個文檔一夜之間更新了300次,發佈了上千條需求信息,這就是智慧化的體現。

“我們要特別強調,貫穿在信息感知和協同行動智慧化過程中,必須要有共治共享智慧化的成分。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把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政府的應急體系連接起來,全社會擰成一股繩。”李雪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