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文: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有利於提高居民家庭的收益率

11月24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由上海報業集團指導、澎湃新聞主辦的“2022金融發展高峯論壇”上表示,當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壽命預期長、出生率下降、老齡化發展速度快3個特徵,我國的養老保險同時也面臨制度撫養比快速提高、養老金缺口大、替代率出現趨勢性下降壓力等三大挑戰。

三大挑戰

鄭秉文指出,制度撫養比正在快速提高,制度撫養比的變化將導致制度的其他參數發生變化。我國現行制度是現收現付的,也就是工作的一代交錢支付的養老金髮給退休的一代。爲了保經濟、保就業,我們的繳費率是在下降的。撫養比在逆轉,繳費率還在降低,這也意味着養老金的替代率應該是下降的。

作爲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重要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指的是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國際勞工組織發佈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55%是養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線,低於此水平的退休後生活質量將顯著下降。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目前不足50%。

據鄭秉文介紹,在收入端,我國基本養老金餘額自1998年至2019年曆年都是增加的,到2018年增加到了5萬億元,2019年到了5.5萬億。但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養老金結餘下降到4.2萬億,2021年又回升到了5.2萬億。而在支出端,我們養老金已連續第18年增長。

“在過去的18年裏,前一半時間每年增長幅度大約10%,進入新常態以後,GDP增速和社會平均工資增速下降,養老金待遇調整的幅度也隨之下降。2016年從10%下降到6.5%,然後每年都做一些調整。2022年,養老金的增幅是4%。”鄭秉文說道。

養老金融工具首選個人養老金

目前,我國正在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是政府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團體商業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爲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三者構成了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共同承擔的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基本框架。但在三支柱中,第一支柱仍然佔絕對主導。

近段時間,個人養老金制度和相關配套辦法先後落地,這也是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鄭秉文認爲,養老金融工具首選個人養老金。

鄭秉文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屬性存在三個主要特徵:

第一,去中心化。第一支柱的中心是國家,第二支柱的中心是企業,第三支柱是由個人舉辦,從制度來講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中心就等於沒有中心,每個人都是賬戶持有人,每個人都是賬戶資產配置的決策者,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

第二,獨立性。不依附於第二支柱,也不依附於第一支柱。儘管我國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都有個人賬戶,但是個人養老金制度是獨立的,與很多國家不一樣。

第三,精算中性。多繳多得,少繳少得。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產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本金,一部分是來自於每年的投資收益,二者相加就形成了賬戶資產,所以第三支柱的本質是長期儲蓄。

他認爲,建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目的在於提高個人退休收入水平,讓退休收入來源多元化。三個支柱加在一起,退休收入就像三條腿板凳一樣,比一條腿穩定得多,可以增加我們的退休收入。

鄭秉文舉例稱,目前第一支柱社會平均替代率是46%,假定這個人是一個社會平均人,收入是1萬元,那麼他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退休收入就是4600元。假定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替代率是20%,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替代率是10%,這兩個替代率的假定是我們制度設計的目標,這個人的退休收入合計達到76%,退休收入從原來的4600塊錢提高到7600塊錢,這個收入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這是一些發達國家最佳實踐的結果。

“居民在銀行的儲蓄率是比較低的,低於養老金個人賬戶的長期投資收益率。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養老金的長期投資回報率平均在7%左右,相當於銀行五年期存款的2倍左右。所以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第三支柱,有利於提高我們居民家庭的收益率,對個人也是有好處的。”鄭秉文說。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