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温梦华   

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世界正在实现万物互融。

近年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加速推进媒体传播以智慧平台构建用户新链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已势不可挡,诸多变革已悄然发生,试图造就智能媒体的新时代。

11月24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传媒集团主办的2022年中国智媒体50人论坛•成都峰会举行。当天下午,在“智媒体引领媒体融合迈向纵深”论坛上,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梅、每经AI大数据产品中心负责人肖勇、澎湃新闻常务副总裁徐香等多位来自国内智媒体领域的顶级大咖、专家学者交流碰撞,共话媒体融合新探索新方向。

“2014年国家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它首先是一个世界问题,其次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实践问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术打造强大的智媒体,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郭全中强调。

智媒体时代需要“互联网+跨界”大融合思路

随着互联网升级迭代,从图片、文字到实时互动的音视频,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电视台广播到互联网直播,愈发丰富的媒介形式创新下,静态孤立的传统形态媒介已经难以见到,媒体融合趋势早已势不可挡。

郭全中观察到,当下的媒体融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新媒体部门的“小融合”,二是媒体整体性融合的“中融合”,三是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深度融合的“大融合”。

当下,受产业环境变化影响,主流媒体由于长期以来的经营困难,导致资源和能力大幅度削弱,单单靠媒体自身去做“中融合”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人的问题、钱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创新的问题、造血的问题等是困扰地方融媒体发展的普遍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郭全中认为,媒体融合需要采取“大融合”思路,即互联网+跨界的思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术来打造强大的智媒体,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处。

“媒体产业发展到今天,单纯的‘互联网+’仍然难以解决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再造。而‘互联网+跨界’可以让媒体利用体制性优势,获取大量的稀缺资源,从而进行商业化变现,再通过变现利润反哺媒体融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郭全中表示。

具体来看,首先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为王来满足用户需求;其次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能力;第三,利润反哺主业,提高人才待遇、技术设备等投入,更好的提升媒体自身能力。同时,应采取“跟随式”的技术战略,不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是集成各种最新的技术为我所用。

生产智能化、服务智慧化是发展重点方向

智媒体转型探索,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赵秀梅观察到,目前各地融媒体中心普遍采取的全媒体布局的形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的融媒传播格局;同时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建立大数据的前沿技术来发展,在功能进一步接近百姓所需,扎根基层。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23家区市县融媒体中心已有超过8成的融媒体中心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开设账号,并且开通了客户端;在融媒体矩阵服务方面,各个融媒体中心的微信号、客户端均已接入便民服务功能,多数融媒体中心接入医疗卫生、问诊服务功能。

浪潮之中,如何抓住智媒体转型带来的新机会,是每个媒体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赵秀梅指出,生产智能化、服务智慧化是融媒体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中在智媒技术赋能内容生产方面,AI虚拟数字的应用比较广泛,通过引入AI主播,探索AR、MR等技术,推动融媒体建设的提质增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火爆的虚拟数字人活跃在各个新闻直播间中。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约有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中国移动咪咕的谷爱凌数字分身“Meet GU”等30个虚拟数字人参与了冬奥会相关活动。

“虚拟主播等数字人的探索,非常有效地提升了视频的产能,也让很多栏目或者内容增加了新玩法、新效果。”徐香表示。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卢家银认为还需要有一种警惕。“新闻未来会变成信息的一种传播,这也将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构新闻业的布局、发展和未来。”

主动权交给用户 产品思维拓宽智媒体新空间

当下,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媒体智能化将成为长期趋势。对于媒体智能化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让一众身处产业多年从业者们深有体会。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李炯定感受到,与数字化方式有关的内容在更新频次和流量上有比较大的变化,整体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央视网熊猫频道中心副总监郭亚南感触最深的则是,相比9年前、7年前、5年前,内容生产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内容形式趋向沉浸式和有趣,更符合Z世代的体验和观感,开启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在财经领域,面对数量庞大的上市公司,每日经济新闻从建立覆盖近5000家A股公司的每经AI快讯系统,到AI视频,再到如今全球首个由AI全流程驱动的7×24小时视频直播媒体产品的AI电视,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拓宽媒体智能化的边界。

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一个海量跨模态的AI分析能力,无论是数据储存,还是管理、分析、搜索等,都是很大的痛点。每经AI大数据产品中心负责人肖勇表示,在做AI视频、AI电视时,和技术公司接触后,实际上有很多技术不知道如何解决媒体的运用场景。

“在转型过程中,媒体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在与技术公司的合作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要改变以往传统媒体的思维,要强调互联网思维,即产品思维,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肖勇表示。

对于未来媒体智能化新空间的探索,肖勇提到了每日经济新闻正在思考和尝试的“私人定制”概念和媒智库。他认为,对于用户而言,现在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每个人可能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垃圾。“未来我们想把主动权交给用户,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AI快讯、AI视频,甚至定制他的AI电视和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