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贵阳市青山再生水厂工作人员正在从紫外消毒渠取水进行感观对比。 赵松 摄(贵州图片库发)

风光旖旎的贵阳南明河甲秀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六广门再生水厂水质处理过程展示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颖 高琴 陈龙

本期,“天眼问政”为大家解读贵阳市如何多措并举推动南明河污染整治,践行水清岸绿城美的生态承诺。

市民心系母亲河

“贵阳市南明区河滨公园跑道与实验中学之间,有污水井盖经常往外冒水,给来往市民造成不便。万一流入河道,还会造成南明河污染……”近日,贵阳市民刘女士向“天眼问政”栏目留言,希望记者帮忙反馈至相关部门。

随后,记者前往现场,发现河滨公园与实验中学之间的沿河步道,确实有不少写有“污”字样的污水井盖,但沿路探查均未发现有破损、堵塞、污水外溢等情况。

“我经常在这一带散步,没有看到过污水井盖向外流水的情况。”贵阳市民张阿姨说道。

记者也询问了周边的经营户,均表示没有见到污水井盖堵塞冒水的现象。

“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只要一提起,都会想到治理的点点滴滴……”贵阳市民王忠弟常年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家乡风景,在他看来,南明河的清与浊,既是大家事也是自家事,一有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市民的心,因此希望通过“天眼问政”栏目了解南明河治理维护的最新情况。

治水“有道”涤污染

曾经,南明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水质恶化、污染严重,治理呼声不绝于耳。

自2012年开始,贵阳市启动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市西河、贯城河、麻堤河等支流为抓手,按照“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经济”六位一体的流域系统思维,实现水环境全面提升。

记者从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了解到,通过地下建污水处理设施,地上建商业综合体、公园广场、体育场,贵阳正推动城市生态“负资产”向“正资产”转变。

其中,嬗变的背后就藏着“看不见”的下沉式再生水厂的秘密。

“生活污水从贯城河截污沟经引水隧道进入再生水厂预处理区,后经生化池区、MBR膜池区、紫外线消毒后排入贯城河,最终用于贯城河河道补充用水及上部综合体水源热泵系统供水……”该中心相关人士介绍。

记者在地处贵阳市老城区腹地的六广门再生水厂看到,经过多道先进工艺处理的再生水清澈明亮,以生态水源的方式不断回补南明河流域。

这座水厂埋深32米,接收处理周边7条大沟的污水,日污水处理量12万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主要指标达到Ⅳ类地表水水质要求。

作为全国第一个建设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贵阳的实践探索精准突出。

南明河东畔的青山再生水厂,日污水处理量5万吨,回用率达到100%,每年向南明河生态补水1800万立方米。

涤清一条河,美了一座城。目前,在南明河流域共有34座再生水厂,其中下沉式再生水厂有17座,每年向南明河生态补水5亿吨,平水期河道中70%的水量由沿线再生水厂补给。

岸绿城美硕果结

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根据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方位努力下,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河流自净能力得到逐步恢复,“除臭”“变清”“景美”治理目标逐步实现。

如今再看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物植物种群类型丰富,沉水植物覆盖率已从15%提高至75%,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覆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显著提升。芳草萋萋、杨柳依依、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得以再现。

南明河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也为贵阳市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貌下成功实践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

全国第一个建设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

全国第一个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PPP模式的城市;

全国第一个在城市内河治理中首次提出并使用浅层好氧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的城市。

“把南明河打造成一条干净的母亲河,是筑城的魅力所在。”坚持巡河38年的贵阳“护水”奶奶、环保志愿者雷月琴说,南明河治理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市民百姓心之所系。

从河长工作制到“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河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贵阳市正以实际行动和坚定态度,守护南明河长治久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