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細“治”入微 呵護一泓碧水映築城

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貴陽市青山再生水廠工作人員正在從紫外消毒渠取水進行感觀對比。 趙松 攝(貴州圖片庫發)

風光旖旎的貴陽南明河甲秀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傑 攝

六廣門再生水廠水質處理過程展示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琴 攝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穎 高琴 陳龍

本期,“天眼問政”爲大家解讀貴陽市如何多措並舉推動南明河污染整治,踐行水清岸綠城美的生態承諾。

市民心繫母親河

“貴陽市南明區河濱公園跑道與實驗中學之間,有污水井蓋經常往外冒水,給來往市民造成不便。萬一流入河道,還會造成南明河污染……”近日,貴陽市民劉女士向“天眼問政”欄目留言,希望記者幫忙反饋至相關部門。

隨後,記者前往現場,發現河濱公園與實驗中學之間的沿河步道,確實有不少寫有“污”字樣的污水井蓋,但沿路探查均未發現有破損、堵塞、污水外溢等情況。

“我經常在這一帶散步,沒有看到過污水井蓋向外流水的情況。”貴陽市民張阿姨說道。

記者也詢問了周邊的經營戶,均表示沒有見到污水井蓋堵塞冒水的現象。

“南明河是貴陽的母親河,只要一提起,都會想到治理的點點滴滴……”貴陽市民王忠弟常年用手中的畫筆描摹家鄉風景,在他看來,南明河的清與濁,既是大家事也是自家事,一有風吹草動都牽動着市民的心,因此希望通過“天眼問政”欄目瞭解南明河治理維護的最新情況。

治水“有道”滌污染

曾經,南明河流域生態“欠賬”增多,水質惡化、污染嚴重,治理呼聲不絕於耳。

自2012年開始,貴陽市啓動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以市西河、貫城河、麻堤河等支流爲抓手,按照“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水生態、水經濟”六位一體的流域系統思維,實現水環境全面提升。

記者從貴陽市河湖保護中心瞭解到,通過地下建污水處理設施,地上建商業綜合體、公園廣場、體育場,貴陽正推動城市生態“負資產”向“正資產”轉變。

其中,嬗變的背後就藏着“看不見”的下沉式再生水廠的祕密。

“生活污水從貫城河截污溝經引水隧道進入再生水廠預處理區,後經生化池區、MBR膜池區、紫外線消毒後排入貫城河,最終用於貫城河河道補充用水及上部綜合體水源熱泵系統供水……”該中心相關人士介紹。

記者在地處貴陽市老城區腹地的六廣門再生水廠看到,經過多道先進工藝處理的再生水清澈明亮,以生態水源的方式不斷回補南明河流域。

這座水廠埋深32米,接收處理周邊7條大溝的污水,日污水處理量12萬噸,處理後的出水水質優於一級A排放標準,主要指標達到Ⅳ類地表水水質要求。

作爲全國第一個建設分佈式下沉污水處理生態系統的城市,貴陽的實踐探索精準突出。

南明河東畔的青山再生水廠,日污水處理量5萬噸,回用率達到100%,每年向南明河生態補水1800萬立方米。

滌清一條河,美了一座城。目前,在南明河流域共有34座再生水廠,其中下沉式再生水廠有17座,每年向南明河生態補水5億噸,平水期河道中70%的水量由沿線再生水廠補給。

岸綠城美碩果結

控源截流、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根據貴陽市河湖保護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全方位努力下,南明河全流域25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7條主要支流水質全部達標,中心城區段水質穩定達到Ⅳ類,部分區域達Ⅲ類及以上,河流自淨能力得到逐步恢復,“除臭”“變清”“景美”治理目標逐步實現。

如今再看南明河,幹流城區段水生物植物種羣類型豐富,沉水植物覆蓋率已從15%提高至75%,生物多樣性指數、水生植物覆蓋度、生態系統完整性等顯著提升。芳草萋萋、楊柳依依、魚翔淺底的自然景觀得以再現。

南明河綜合治理的成功實踐,也爲貴陽市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

全國第一個喀斯特地貌下成功實踐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

全國第一個建設分佈式下沉污水處理生態系統的城市;

全國第一個水環境治理領域先行先試PPP模式的城市;

全國第一個在城市內河治理中首次提出並使用淺層好氧生態河道治理技術的城市。

“把南明河打造成一條幹淨的母親河,是築城的魅力所在。”堅持巡河38年的貴陽“護水”奶奶、環保志願者雷月琴說,南明河治理既是環境問題,更是市民百姓心之所繫。

從河長工作制到“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河長+部門”工作協調機制,貴陽市正以實際行動和堅定態度,守護南明河長治久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