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張大爺,前幾天,鴻忠書記來咱們社區宣講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大家關注的提前和延長供熱期、翠韻里老舊社區改造、完善養老助餐服務、月牙河水體質量改善等生動事例進行了互動,特別關心咱老百姓的事兒。今天我給您送來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您也好好學習學習。”上午10點多,記者跟隨河東區向陽樓街翠韻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晏萍來到社區老黨員張君祥家中進行走訪,社區書記將黨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居民家中,聽一聽老百姓的新期待。

走進居民家中,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您家暖氣夠足的呀!”“可不是麼!連續好幾年提前供暖不說,供熱還特別足,溫度高,我們老人待着舒服。”“您身體怎麼樣了?又去複查了嗎?”“基本上恢復了,前一陣去複查了,大夫說康復得很好。”晏萍到了68歲老黨員張君祥的家中,嘮起了家常。

翠韻里社區是一個擁有22年房齡的老小區,3000多戶,7000多居民。晏萍說,雖然網格員經常會到老人家裏走訪,但她還是儘量多抽點時間親自去老人家裏送上問候。

在上門走訪的過程中,社區與老人建立了一對一互助網絡,經常串門與老人拉家常,傾聽老人的訴求。看到晏萍的到來,老人們也感到很高興,有說不完的真心話。“這幾年,社區環境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我們是個老小區了,你們從小區進來的主路以前坑坑窪窪,現在是新鋪的路,平坦又幹淨。”張君祥說,“工作人員總來詢問我們的生活需求,還有什麼建議,特別貼心。”

臨近中午十(時)分,河東區向陽樓街老人家食堂內熱乎的飯菜已經備好,葷素搭配12種菜品供市民選擇。“王大爺,今天喫點什麼菜?”工作人員熟絡地招呼着。

“來半份豆角炒肉,半份番茄雞片。做飯麻煩老兩口又喫不了多少,這些菜我們中午都喫不了,晚上再做點稀飯,把剩菜打次打次就夠了。”今年88歲的王文榮大爺家住食堂對面小區,是老人家食堂的常客,每天中午都來買菜,“老伴兒85歲了,不能出門,這個食堂飯菜乾淨,適合老年人的口味,對我們來講太方便了。”

兩份菜一共23塊錢,政府爲80歲以上老人提供每週5次減免3元的優惠,王文榮大爺這頓飯花了20 元。工作人員打包好菜品,遞到了王大爺手中。

“咱這食堂的菜怎麼訂,我就住前面戀日風景小區,能給送嗎?”78歲的李惠苓老人剛進食堂就趕忙打聽着。“我老伴兒不能行動,我自己買菜做飯,喫完了刷碗,收拾完又該準備晚飯了,太麻煩。鄰居跟我推薦你們這有個老人家食堂,飯菜特別好,我也省點事。”

“這幾份是晨陽小區的,別忘了晨光樓44號樓那位失明老太太的餐。”工作人員正和送餐的小哥交代着。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位臨時訂餐的老太太和老伴是失獨老人,由於老太太失明,平日裏都是老伴照料起居,不巧的是前幾天老伴生病住院了,翠韻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晏萍主動和我們聯繫,給老太太送飯,解決她的生活問題。

民以食爲天。記者瞭解到,爲了解決周圍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用餐問題,這家食堂於今年8月1日正式營業,每天提供早餐和10-12種葷素菜品的午餐,還售賣一些醬貨。向陽樓街老人家食堂負責人司楠告訴記者:“這家食堂輻射周邊晨陽,晨光,昕旺南苑、北苑,大通這幾個社區,這一片都屬於老舊小區,行動方便的老人基本都自己來買飯,有一些不能動的老人訂套餐。這家食堂是面向所有市民營業的,早餐最多的時候客流量達到200人左右,目前每天中午固定送餐30多份,也有臨時訂餐的,來買飯的有100多人。”

爲民造福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能帶來幸福感的身邊事。爲了能夠更好的(地)聽民情、解民意,爲民辦實事,向陽樓街道翠韻里社區催生了“五門行動”。翠韻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晏萍告訴記者,“五門行動”工作法就是通過“上門聽民聲、串門解難題、叩門送關懷、守門築平安、心門解糾紛”,不斷延伸“向羣衆彙報”的工作觸角,打通服務羣衆最後一米。

幾天來,記者發現晏萍的時刻表總是排得滿滿的。甚至在工作往返的路上,也見縫插針地和老百姓嘮幾句。經過翠鬱里社區正在修繕的口袋公園,見到老人正在健身,兒童正在玩耍,晏萍立刻走上前去。

“新運動器械還行嗎?還有計數功能的,是新型智能運動器械了。”

“好呀好呀!比以前的強太多了!”

“你們看看,這是咱馬上要安裝的7米寬的滑梯組合,大家覺得怎麼樣?”說着,晏萍掏出手機,把滑梯圖片拿給大家看。

“真不錯,真不錯!”

“下星期這個公園的步道就能裝好了,滑梯再有十幾天就能裝上。”

“太好了,我家寶貝能趕上玩了。”

……

“這個口袋公園之前是裸露的土地,有五六百平方米,原來只有兩排健身器械,年久失修已經失去了健身功能。這個小區的老人和孩子比較多,放學後或者週末活動的人還是挺多的。”晏萍告訴記者,“在‘上門聽民聲’過程中,很多居民提出希望將這塊空地改造成具備豐富健身功能和兒童遊樂的社區口袋公園。徵集到大家的民聲後,我們和區體育局、街道對接,硬化了土地,增加了休閒座椅,新換了8組健身器械,還計劃安裝一組兒童滑梯,滿足老百姓的休閒需求。”

目前,社區內不同主題的口袋公園已經建起了四五個,各個深受居民喜愛。“這個舊樓區改造完了太好了。在這兒住20多年了,感覺到越來越幸福。小區內好幾個口袋公園大家可以隨意選擇,隨時都可以鍛鍊,我們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這天,陽光正好,在口袋公園鍛鍊的社區居民們紛紛說道。

居民劉阿姨告訴記者,不僅是小區環境好了,周邊的生態也越來越好。“離(離改從)我們社區出去走幾百米就是月牙河,以前河水臭哄哄的,現在可大不一樣了,水體質量得到了改善,不僅沒了臭味,夏天還會飄起荷花的香氣,夏天的時候,我和老伴喫完晚飯就愛去遛一圈,鍛鍊身體也是一種享受。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深入羣衆、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翠韻里社區工作者正是以百姓心爲己心,與羣衆“交朋友”,全力推動矛盾問題化解。翠韻里社區結合舊樓區改造,組織居民召開議事協商會議,就建什麼、怎麼建等問題徵求羣衆建議,用“百姓點單,政府買單”的方式,將資金都用在老百姓最需要、最關注、最實在的項目上。

正如晏萍所言,“五門”工作法裏的“五門”並非是相互獨立的,往往在上門、串門等過程中,也起到了疏通羣衆心靈門的作用。在翠韻里社區,通過“五門行動”,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居民們一件件看似瑣碎的“小事”,通過網格員織成了“連心網”。

爲了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翠韻里社區吧(把)“五門行動”工作法進行了服務延伸與升級,衍生出了“三近鄰”工作原則,即近鄰黨建、近鄰治理、近鄰服務,聚焦羣衆訴求,解決羣衆問題,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向陽樓街道黨工委書記袁輝表示,爲人民服務就要繼續牢牢站穩人民立場,永葆爲民情懷,通過與居民心貼心,延伸工作觸角,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共建共享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格局,最終,讓人民羣衆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黨的二十大代表、河東區委書記範少軍也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時候多次提到,要在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上用心用情。聚焦“衣食住行、業教保醫”辦好民生實事,高標準謀劃好新一年度20項民心工程,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紮實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臺階。積極開展“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記者手記:雖然翠韻里社區是個近7000人的“大社區”,但觀察幾天下來,無論是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還是社區志願者,亦(抑)或是普通居民,他們就像是一家人。路遇大姨遇到手機問題像(向)社區書記詢問,就像是在於(與)女兒聊天,沒有半點生分。爲把社區建得更美,大家集思廣益,社區黨員居民集中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暢想未來,居民掛在臉上的笑容、鄰里間的聊天嬉笑、孩子們在公園裏的追逐……無處不體現着滿滿地(的)“幸福感”。晏萍是江西人,父母不在身邊,她說自己就拿社區當做家,把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當做自己的親戚,這樣就能多爲他們想一想,他們也一定會更支持社區的工作,社區建設一定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津雲新聞記者趙穎妍 攝影蒲永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