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辣条第一股”的卫龙于近日更新了招股书。此次招股书更新前,该公司分别于2021年5月、11月及2022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了三次招股书,但通过聆讯后未见有进一步行动。当时有消息指出,卫龙是因市场环境欠佳而押后上市。

直到2022年9月,有媒体报道,卫龙正在考虑最早于10月份启动香港IPO,融资规模可能达到5亿美元左右,目标估值47亿美元。卫龙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但从其更新的招股书来看,卫龙上交的业绩成绩单似乎不够有说服力。

今年上半年,卫龙由盈转亏。2022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卫龙录得收入22.61亿元,利润亏损2.61亿元。

对比之前的财务数据,公司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录得收入人民币约33.85亿、41.2亿和48亿元;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录得年内利润约6.58亿、8.19亿和8.27亿元。

对于利润亏损原因,卫龙对此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与前投资有关的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部分被其毛利于同期由人民币8.50亿元增至人民币8.62亿元所抵销。

制造辣条起家的卫龙,难以摆脱的一个质疑是对单一品类的过度依赖。

卫龙有调味面制品(即主要为辣条)、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3大类别,而其中调味面制品仍然是其最大营收来源,在过去3年的营收占比都在60%以上,但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招股书,辣条这一品类在2019年到2021年分别占卫龙总营收的73.1%、65.3%和60.8%,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59.3%。

常被称作“5毛零食”的辣条,虽然在卫龙这类商家以品牌化的方式进行消费升级,扭转消费者对其食品安全隐患的担忧,但由于油、盐、糖等成分含量不低,在健康化的风潮下,依然难以摆脱“垃圾食品”的印象。

另外辣条本身的成长性也不够稳定,以及产品缺少差异化竞争的保护壁垒,辣条这一品类本身也在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招股书中提到,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零售额由2016年的人民币1139亿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17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7%,高于中国整体休闲食品行业同期年复合增长率。

为此卫龙将品类拓展到蔬菜制品和豆制品等品类,推出了包括“风吃”和“亲嘴烧”系列等多种品牌。2021年,卫龙有2个品类(即调味面制品及蔬菜制品)的年零售额超过人民币10亿元;其中4个单品(即大面筋、魔芋爽、亲嘴烧及小面筋)的年零售额均超过人民币5亿元。

魔芋爽已经成为卫龙继大面筋之后的又一大单品。魔芋爽所代表的蔬菜制品,于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1年及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营收分别占总收入的19.6%、28.3%、34.7%、34.4%及36.2%。

招股书显示,卫龙一般每年开发1到2款以上的新品推向市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正在研发的产品已超过4款,计划于2024年推出新的蔬菜制品,并于2023年至2025年推出新的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包括豆制品、肉制品及代餐产品。

不过在这些新品类的领域,已经是一片竞争红海。

休闲零食的成熟品牌包括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来伊份、劲仔等品牌。卫龙在所有休闲食品公司中排名第七位,按零售额计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2%。

根据已上市的零食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透露出的明显信号是,头部公司开始集体降速,部分公司三季度出现亏损。

渠道改革和更大的营销投入,是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而这也反映出背后的一个问题是,整个休闲零食领域竞争内卷,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很多品牌不得不通过砸重金营销来获取增长。

在营销推广上的钱越花越多,这个情况卫龙也不例外。2019年至2021年,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分别为3080万元、4670万元及7870万元,三年间增长了2.5倍,占营收比重分别达到8.31%、9%、10.85%。这也是它近年利润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加创新或许是提振业绩的另一个路径。譬如良品铺子公布的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811万元,同比增长56.36%,接近去年全年投入。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还开发并掌握了肉脯生产自动化、三减技术及无糖技术、低GI低碳水等技术;而来伊份也在今年面向白领及健身消费者开发了50余款健康系列零食,面向妈妈及儿童消费者孵化了30余款儿童系列零食,上半年推出超过200款新品。

这对于卫龙来说,如何开发更迎合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新品,或许形成未来最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