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寶典》整本書不厚,主要講了兩個主題:

①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②如何獲得幸福?

文章圖片1

在硅谷乃至全球的創投圈,納瓦爾都是一位標杆式的人物。他打造了一家又一家成功的公司,做投資也非常成功,在優步、推特、衆包物流平臺Postmates等數百家公司創立之初,就投資押注了這些公司。

納瓦爾不僅取得了財務上的成功,還樂於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幸福之道,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讀者和聽衆。之所以被廣受追捧,是因爲他不僅事業成功,而且生活幸福,這種組合非常罕見。他一生都在研究和應用哲學、經濟學和財富創造學,也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原則產生的影響。

01

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在《納瓦爾寶典》這本書裏,作者從多個維度圍繞這兩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關於如何不靠運氣掙錢的話題,可以圍繞幾個方面來思考:

①什麼是運氣?是否有哪些方面是我們可以應用的?

②什麼是財富?我們可以如何創造財富?

③在創造財富的路上我們該打造哪些能力?

④搞明白以上這些就夠了嗎?

文章圖片2

關於運氣

說到運氣,我們想到的就是撞大運,天上掉餡餅,趕上了就發財了,比如買彩票,甚至20年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買房子。這是大家熟知的運氣,也是作者書裏面講到的其中一種運氣。

除了這種運氣外,作者在書中還講到了其他三種運氣:

①第二種運氣,源於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屢敗屢戰、不斷嘗試、是靠個人主動創造機會獲得的。比如堅持不懈的創業者,美團王興在成功創辦美團之前創辦過幾家公司,但都不太成功,不斷創業嘗試獲得的就是作者說的第二種運氣。

②第三種運氣,就是善於發現好運。這需要在某個領域技藝嫺熟、經驗豐富,當這個領域實現意外突破時,你能第一時間洞悉,在別人還未發現之前採取行動,從而獲得這樣的運氣,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前對手機市場有深入的洞悉,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的突破,可以看作是這類運氣。

③第四種運氣,打造獨特的個性、獨特的品牌、獨特的心態,讓運氣找到你。這種運氣最奇特,也是最難得的一種。

除了第一種運氣外,其他三種運氣都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而獲得的運氣因果關係如此確定,所以“運氣”就不再是“運氣”了。我們可以不停地折騰,直到撞上大運,也可以留心觀察,做好心理準備,對別人錯過的機會保持敏感。又或者我們把所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直至名副其實。讓機會自動找上我們,最終讓運氣成爲必然。

從塑造自我和概率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爲第四種運氣奮鬥終身,通過找到一種適合的方式來塑造自己的性格,然後就由性格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想要賺錢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知名度和信譽度,也就是說,要讓大家知道我們,信任我們,這樣他們就會通過我們來達成某些交易。假設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海潛水員。大家都知道你會去做別人都不敢嘗試的深海潛水。有人碰巧在他們無法到達的海岸附近發現了一艘沉沒的寶船。這個時候,他們的好運也會成爲你的好運,因爲他們得請你幫忙打撈。而你會因此得到報酬。這個例子看似有點極端,但如果你值得信賴,做事靠譜,誠信正直,目光長遠,那麼其他人在跟陌生人合作時,保險起見,他們會選擇通過你來達成交易。他們會主動找到你,分給你一部分好處,僅僅因爲你已經建立了誠信可靠的聲譽。

關於財富

我們對於財富與金錢的認識存在誤區,財富是指在我們睡覺的時候仍能爲我們賺錢的資產。財富是可以進行生產的工廠和機器人。是部分晝夜爲客戶服務的計算機程序,財富也可以是銀行裏被投資於其他資產或業務的錢。而金錢是我們轉換時間和財富的方式,金錢是社會的信用符號,具有調用別人時間的能力。每個人應該追求財富,而不是金錢。如果要財務自由,依靠出租時間是不可能致富的,必須要擁有股權獲取財富的途徑,就是爲社會提供其有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並實現規模化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把自己產品化”,“自己”具有獨特性,具有責任感,“自己”指的是我們每個人身上具有的專長,是他人所沒有的。“產品化”就是發揮槓桿效應,要發揮槓桿效應,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專長。

銷售技能是一種專長。有些人“天生”就是做銷售的料,天生的銷售高手會讓人眼前一亮,他們非常擅長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們具備這方面的專長。他們的銷售技能顯然也是習得的,但一定不是在課堂上學到的。他們可能在學校操場上學會了如何推銷,可能是在跟父母的溝通中學會了討價還價,也可能有一些遺傳基因在裏面。專長無法被教授,但可以被學習

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專長,可以回想一下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有哪些事情是你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有時候,即使你自己不覺得那是一門技能,身邊的人也會留意到。你的母親或者你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朋友會知道你有什麼特別之處。

基因、成長環境個人對環境的回應的共同作用下,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專長。專長是每個人個性和身份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旦找到自己天生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你就可以朝着這個方向持續前進。

“只有獨闢蹊徑,才能避開競爭。”從本質上看,競爭就是模仿,與他人競爭,是因爲你跟別人在做一樣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模仿他人

找到專長併產品化以後,下一步就是要規模化,因爲只提供一個產品或一項服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提供成千上萬個,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幾十億個,這樣就能達到實現財富的目的。

要實現規模化,需要找到槓桿,在現在這個時代,槓桿無處不在,總體而言,槓桿有三種。

①第一種是勞動力槓桿,也就是讓別人給你打工。勞動力槓桿是一種最古老的槓桿,在現代社會,這種槓桿的效果並不是最好的。因爲管理他人是一種非常複雜、極具挑戰的工作,需要高超的領導技巧,弄不好管理者會落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②第二種是資本槓桿,就是用錢來擴大決策的影響力,利用資本槓桿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能。資本槓桿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管理資本要比管理人更容易,因爲隨着資本的不斷增長,其管理難度會遠遠低於管理不斷擴張的團隊。

③第三種槓桿是“複製邊際成本爲零的產品”。比如書籍、媒體、電影、代碼。

複製邊際成本爲零的產品是最值得研究的槓桿,這是一種全新的形式,編程、寫書、錄播客、發微博、拍視頻這些事情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許可。

當你找到自己的專長,有責任感,又懂得利用槓桿效應,社會爲你提供的金錢回報就會與你的價值相匹配。

關於能力的打造

認識了運氣和財富,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需要持續地構建我們的能力,看似需要打造的能力比較多,但如何我們找到了專長,也就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那麼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到辛苦,而是會樂在其中,就像巴菲特說的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就是因爲熱愛那份工作。打造個人能力,需要圍繞以下七個方面着手:

(一)敢於承擔責任

勇於以個人名義承擔商業風險。社會纔會根據責任、股權和槓桿效應回報你。如果不敢於承擔責任,就像《天道》裏面葉曉明、劉冰他們一樣,雖然抓住了丁元英這個牛人,抓住了一次可以致富的機會,但最終由於不敢承擔股東該承擔的責任,最終在要獲得財富前的臨門一腳,而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財富。

獲得財富需要槓桿。勞動力和資本等槓桿需要有給予方。要得到勞動力或資本,必須建立信譽,就需要敢於承擔責任,在商業社會,明確的責任分配非常重要。沒有責任,就沒有動力。沒有責任,就無法建立可信度。同時責任也意味着風險:失敗的風險,被羞辱的風險。有能力以個人名義在公衆面前承擔失敗風險的人,會獲得很大的原動力。

(二)分清主次,聚焦重點

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是時間,因此選擇把時間投入到什麼事情上,就非常重要。在做決策時,你要把時間作爲一個考慮因素。做這件事需要多長時間?假設一個東西需要花費你一小時車程才能拿到,如果你給自己設定的時薪是100元,那麼這一趟就會花掉你100元,那麼你還需要親自去拿嗎?

要使我們更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可以給自己的時間設定價格,用時薪來計算時間價值。如果用花錢的方式節省的時間價值更高,那就花錢,不要猶豫。要想真的賺到錢,先要相信你自己很值錢。

如果做某件事外包的成本低於設定的時薪,那就外包。如果不做的損失低於定的時薪,那就不做。如果花錢請人的成本低於設定的時薪,那就花錢請人。

(三)增強判斷力

很多人對判斷力可能會有誤解,判斷力是“知道個人行爲的長期後果”,用來解決外部問題的智慧就是判斷力。智慧和判斷力高度關聯,一個智慧而富有判斷力的人,首先要知道個人行爲的長期後果,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並付諸行動。在前進的過程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特別是運用槓桿之後。在每個岔路口選對方向,其重要程度要遠遠超過前進的努力程度。

而要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就要對選擇的專業領域、工作性質、職業路徑以及與僱主達成的交易類型做出審慎的判斷。一旦做出正確的決策,就無須擔心時間管理的問題。

關於判斷力,可以想象,對一家市值1000億的公司,如果在判斷準確率爲75%和85%的兩個人之間選擇,那麼公司願意支付5000萬,甚至2億來請準確率更高的人擔任決策者。因爲多出的10%的判斷力對於引導企業的方向極具價值。在判斷力和能力上,毫釐之差都會有天壤之別。

在實際操作中展現出色的判斷力,擁有可信可靠的判斷力,顯得非常關鍵。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爲“股神”,是因爲他的可信度極高。他出色的判斷力,讓大家都願押注在他身上。

(四)學習決策技巧

傳統美德對我們的決策具有很大的啓發意義:要選擇從長期來看讓我們受益最大的做法,而不是隻顧眼前得失。當我們把成功歸於自己時,需要提醒自己更加謹慎,因爲這樣難免會出現認知偏差。

人類幾乎所有的偏見都是爲了幫助人們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迅速作出判斷。對於重要的決策,我們需要拋開自己的記憶,身份,專注於問題本身思考。

基於傳統的美德,我們要致力於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和自由高度統一,就像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名言:“不要欺騙自己,你自己纔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人。”我們對別人撒謊,就是對自己撒謊。久而久之我們會相信自己的謊言,繼而自己會脫離現實,走上錯誤的道路。

除了要做個誠實的人,在批評和表揚他人方面,採取的決策可以是具體地表揚,泛泛地批評。表揚的時候,就要找到一個榜樣,表揚特定的人,而批評的時候,不要批評某個人,而是批評工作方法。

(五)學習控制自我

自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逐漸被塑造,塑造自我的因素包括成長的環境、我們的父母和社會關係等。長大成人後,我們會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幸福,希望我們的自我能夠得到滿足。我們總是會問自己“我怎麼改變外部的世界,從而滿足我們的喜好和期待。”

佛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基於習慣的行爲模式無處不在。人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不可能把遇到的每個問題都當成第一次。在解決各類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養成了很多習慣。我們會把這些習慣和自我認知、自我認同、自我意識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並對習慣形成深深的依賴

很多人都存在的一個習慣就是給人貼標籤,比如他不喜歡學習,他喜歡撒謊,不誠信。或者是喜歡把他人劃分陣營,他是湖北的,我是湖南的,戴着這樣的眼鏡去看待事件時,就會形成偏差,對於這種情況,應秉持懷疑態度,基本原則出發,對遇到的事情重新評估。任何劃分陣營和貼標籤的行爲都會給我們造成束縛,讓我們看不清真相。

從長遠來看,承受痛苦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它可以帶來兩大收穫:一是痛苦可以讓我們接受世界的本來面目;二是痛苦可以大大改變一個人的自我,雖然過程非常煎熬

(六)學會熱愛學習

真心熱愛學習,熱愛閱讀,加上後天的引導和培養,我們的能力將不可限量。閱讀自己喜歡的題材,直至熱愛閱讀,讀書的唯一原因應該是喜歡,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父母和老師總會引導孩子閱讀或者避開特定的書籍,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把閱讀當成一項任務,失去閱讀的樂趣,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甚至每個人不同階段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會差別很大,因此,不要與他人比讀書讀得有多快,而應該按照自己的能力,慢慢閱讀,慢慢吸收。

學習和閱讀的題材及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隨自己的興趣,完成大量閱讀,慢慢我們的生活會因此得到極大改善。最後的閱讀是自己感興趣的、愛不釋手的閱讀,如果喜歡讀小說,那就盡情地讀吧。

圖書館裏面的任何一本書都不應該讓我們望而卻步,無論是數學、物理、電氣工程還是經濟學。可能有些書對我們來說難度有點大,但沒關係,可以嘗試着讀,只要有機會就一遍一遍地讀,讀書感受到困惑,就像運動時身體感受到肌肉痠痛一樣,這正是大腦得到提升的表現

打好閱讀的基礎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更好地辨別真僞。打好基礎的最佳方法就是堅持科學、堅持基礎理論,數學、自然科學和微觀經濟學都能爲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原著經典是比較好的方式,不要讀解讀性或評論性的內容,它們只是別人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事,世界應該如何運行。

以原著和經典爲基礎,我們能夠獲得足夠完備的世界觀和深刻的理解力,我們也不會再畏懼任何書籍。

如果你能成爲一臺永動地學習機,你就永遠不缺賺錢的途徑。你會擁有洞察社會現象本質的能力,你會找到真正的價值和需求所在,然後通過學習,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

通過學習,可以掌握一些心智模型,發現好的心智模型,並存入自己的原則清單,遇到問題時,對照原則清單進行全面地思考,然後決策,特別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最好的心智模型包括進化論、博弈論和查理芒格的決策模型。

(七)學會交靠譜的朋友

要學會找到靠譜的朋友,利用複利效應,商業關係中的複利效應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聲譽良好,數十年如一日,不斷打造和積累自己的聲譽,這個人就一定會得到關注和重視,而如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沒有利用聲譽的複利效應,相比之下,注重聲譽的人的價值就會高出其成千上萬倍。

我們與人共事,如果一起工作了5年、10年,依然樂在其中,顯然我們對這個人是信任的,即使小有缺點,也瑕不掩瑜。在商業關係中,有了彼此的信任,所有的常規談判都可以化繁爲簡,一旦找到正確的事業和同頻的人,就全身心投入,持續精進幾十年,就能從人際關係和經濟利益上獲得巨大的回報。

顯然,複利效應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

找到自己專長,學習以上提到的這些方面,然後利用槓桿就可以獲得財富嗎?

No,還需要保持耐心。

保持耐心

成功需要時間。即使我們把所需的各個要素收入囊中,需要投入的時間也具有不確定性如果我們一直在掐算時間,在真正的成功到來之前,我們的耐心就會被消耗殆盡。最終止步在成功的黎明之夜。

每個人都想一夜暴富,特別是看到很多年輕人通過互聯網獲得財富後,但世界的運行遵循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就像大自然一樣,遵循春播秋收的規律,時間的投入是必需的,對自己熱愛的事情孜孜不倦,樂此不疲,不斷精進,日積月累。不要計算自己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一旦開始計算,我們就會失去耐心

人的一生除了要解決如何掙錢,滿足自己的一些物質需求外,另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獲得幸福?

02

如何獲得幸福生活

關於如何獲得幸福生活的話題,可以圍繞幾個方面來思考:

①成功就會幸福嗎?

②什麼是幸福?

③什麼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④如何讓自己獲得幸福?

⑤可以使用什麼工具來幫助自己獲得幸福?

成功就會幸福嗎

相信很多人會認爲成功了就會幸福,看看馬雲退休後在歐洲打高爾夫,劉強東現在也帶着老婆在美國逍遙生活,準備生二胎。

他們的成功很幸福啊,納瓦爾做風險投資非常成功,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回報,如果按掙錢的多少來衡量成功,他是符合成功的標準的,但是他覺得再好的東西,會很快習慣,這些東西無法再帶給他刺激和愉快的感覺,他身邊跟他一樣成功或正在奮力取得更大成功的人,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成功和幸福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幸福是一種內在感受,是對現狀的滿足。而成功源於對現狀的不滿,是對現狀的改造。這樣二者就形成了矛盾。

既然成功與幸福不能劃等號,那麼該如何理解幸福?

什麼是幸福

幸福與基因無關,與選擇無關,它是一種與個體密切相關、可以後天習得的技能,就像通過鍛鍊強健體魄、通過喫飯攝取營養一樣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有些人認爲幸福是一種心流狀態,有些人認爲幸福是慾望得到滿足,還有人認爲幸福就是知足常樂。而納瓦爾認爲幸福是一種不需要主動作爲的狀態。當把“缺憾感”從生活中剔除時,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剔除了“幸福”和“不幸福”的狀態,剩下的就是中性狀態,但中性狀態並不意味着平淡。中性狀態是孩子纔有的狀態

人類是具有高度主觀意識的生存和繁殖機器,會一刻不停地對周圍的一切做出評判。我們不斷地接收和判斷周圍的信息,想着“我需要這個”或者“我需要那個”,深陷慾望之網,難以自拔。而幸福就是一種毫無缺憾感的充盈狀態。當感到生命中並不缺少什麼時,大腦就會處於休眠狀態,不再追憶昨天,也不再暢想明天,不會悔不當初,也不會謀求未來

在沒有缺憾感的短暫時間裏,內心會一片寧靜。當內心寧靜時,我們是滿足的,是快樂的

需要注意的是幸福的人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快樂的人,而是可以輕鬆地以特定的方式詮釋事件、保持內心平和的人

什麼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阻礙我們獲得幸福是我們的自我在自我影響下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處於這樣的情緒中就不會獲得幸福。

人類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爲自己會因外部環境變化而獲得幸福。舉例來說,你買了一輛新車,現在等着提車。你會時刻關注這方面的相關信息,爲什麼會這樣做?只是一輛普通的車,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而且你也知道,只要車一到手,你就不會再關注它了。我們總會沉迷於對外物的“慾望”。我們認爲外部事物會給我們幸福和快樂的執念其實是一種癡念

如果認爲通過改變外部世界就能獲得內心的平靜、永久的開心、應得的幸福,本質上就是癡心妄想。每個人都深受這種想法毒害,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堅持着自己的執念,認爲“等得到那個東西,我就快樂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犯的一個錯誤。

慾望本質上是我們與自己的約定,我們約定:不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是不會快樂的。

除了慾望,另一個會阻礙我們的大敵是嫉妒

很多時候我做事總是無法擺脫“應該”這個詞。當“應該”在腦海中出現時,其背後隱藏的是負罪感社會規訓如果做一件事是因爲“應該”,那就表示我們內心是不想這麼做,而違揹我們的心意會讓我們變得痛苦不堪。這就是很多人會覺得上班很痛苦的原因。

巴菲特曾經提到,你是想成爲世人眼裏最差但自己心裏最好的情人,還是想成爲世人眼裏最好但自己心裏最差的情人?說的就是我們總喜歡通過外在的評價標準來定義自己的幸福,我們會嫉妒別人的成功、美麗等等。

妒忌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歸根到底,它並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只會讓我們不快樂,而我們妒忌的那個人仍然是成功的、美麗的、仍然擁有我們所妒忌的一切。

意識到有這些方面阻礙我們獲得幸福,我們可以如何讓自己獲得幸福?

如何讓自己獲得幸福

幸福源於好習慣,獲取平和與幸福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可以通過後天習得,要掌握獲得幸福的技能,我們需要不斷試錯,通過親身體驗找到哪些方法對自己有用。比如可以試試坐姿冥想,看看它對你是否有用,是密宗冥想有用,還是內觀冥想有用?是需要10天的靜修,還是20分鐘就夠了?

如果這些冥想都不管用,那就試試瑜伽、衝浪、賽車或者烹飪。去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看哪些事能讓自己進入禪定狀態。通過廣泛嘗試,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通過養成好習慣,可以打造獲取幸福的技能。比如不喝酒、不喫糖可以提高情緒的穩定性,遠離社交媒體也可以提高情緒的穩定性。生活的過程就是用精心培養的好習慣替換那些在不經意間養成的壞習慣,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些人的幸福感越來越強,而有些人變得越來越不快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兩類人羣的習慣不同。在選擇習慣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這是能增進我們長期幸福感的習慣嗎?

改變習慣的步驟,首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其次,知道該怎麼做。再次,把規劃告訴朋友,讓一致性偏見發揮作用。最後,嚴格自律,知行合一,進行自我塑造,直至蛻變成全新的自己

選擇做自己,當今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苦苦掙扎,自我鞭策:“我需要做這件事,我需要做那件事,我需要……”,唯一就是沒有自己想做的事。

別人總希望我們以特定的方式做事,但如果我們不再費心去揣摩別人的期待,我們就能聽到自己腦海中微弱的聲音那個聲音代表了我們真實的想法。在“做自己”這件事情上,沒有人能與我們競爭,別人永遠不會像我們一樣擅長做自己,當然,做人要虛心聆聽,博採衆長,但不要盲目模仿。模仿他人純屬徒勞。選擇做自己,你的內心纔會像巴菲特跳着踢踏舞上班一樣喜悅。

不要太過在乎他人的看法,要學會關愛自己,身體健康是一切的起點,有了好的身體,才能讓我們的心理和精神更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問題,大多數身體健康的人更關注自己喫什麼,而不是喫多少。控制質量比控制數量更簡單易行。

晨練可以讓我們更健康,因爲晨練需要早起,這樣就需要早點睡,就能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養成習慣的方法和過程並不重要,甚至連做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堅持。很多人糾結於舉重訓練、網球、普拉提、高強度間歇訓練和“快樂身體”健身法到底哪個最有效。其實他們搞錯了重點。每天堅持纔是最重要的,堅持做什麼是次要的

習慣就是一切——主導着我們的一切行爲和思維方式。有些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包括如廁、什麼時候能哭、什麼時候不能哭、什麼時候能笑、什麼時候不能笑等等。於是,我們逐漸養成了各種習慣——通過後天學習,一些行爲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長大後,我們已經累積了成千上萬個習慣。習慣成自然,這些習慣在我們的潛意識裏不間斷地運行,而大腦皮質只會留出一點點思考力來應對新問題。我們終究會成爲自己的習慣。

在要讓自己幸福的道路上,我們要讓自己不斷成長,運用我們的判斷力確定什麼樣的環境有助於我們茁壯成長,然後在周圍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由此就能增進成功的概率

除了當下,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也沒有人能夠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成功地預測未來。唯一存在的就是此時此地,就是我們恰好存在的這個時刻和在宇宙空間裏的這個位置。

在讓自己獲得幸福的道路上,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我們?

可以使用的工具

人體的周圍神經系統由自主神經系統和隨意神經系統兩部分構成。兩個系統有少數重合之處,呼吸就是其中之一。呼吸是無意識的動作,但也可以通過大腦自主控制。

很多冥想練習都強調呼吸,因爲呼吸是進入自主神經系統的入口。人的思想力量非常強大。前腦向菱腦發送信號,然後由菱腦向整個身體調配和分發資源。通過呼吸就可以完成資源的合理調配和分發。放鬆的呼吸會告訴身體你現在處於安全狀態。這樣,前腦所需的資源不會像平常那麼多。額外的能量可以被送到菱腦,而菱腦可以將這些資源重新分配給身體的其他部分。

冥想是讓思想意識間歇性禁食。

關於冥想,納瓦爾講到了四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無評判覺知冥想”,這種冥想方式就是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最好有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跟任何人交談,練習接受自己所處的當下時刻,不做任何評判。既不去想,“那邊有個流浪漢,我最好到馬路對面去”,也不要看着跑步的人暗想,“這人身材走樣了,我的身材比他好”。在練習時,要不做任何判斷,不評判任何事情,只是全盤接受

第二種是“超覺冥想”,就是通過反覆唱誦,在頭腦中製造一種白噪聲來掩蓋自己的想法。我自己有時會反覆唱誦《心經》的最後一段咒語。

第三種是“覺察冥想”,就是對自己的想法保持高度敏銳和警覺。通過觀察自己的想法,你會意識到很多想法都源於恐懼。在你識別出恐懼的那一刻,恐懼感自然就消失了。一段時間過後,你的思緒就會平靜下來。思緒一旦平靜下來,你就會認識到周圍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你開始留意生活中的點滴細節。

第四種是坐着或者躺下閉上眼睛,至少一個小時,什麼都不做,此時,你以臣服的姿態接受發生的一切,不爭取,也對抗。如果大腦中有想法湧現,就讓它湧現。

人的一生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其中大部分都會得到處理和解決,但還有一些會長久地伴隨着你。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類事情會越積越多,就像藤蔓一樣將你層層纏住。這些不曾解決的痛苦、錯誤、恐懼和慾望已經成爲你的一部分,像藤蔓一樣附着在我們的周圍。

要把這些藤蔓從身上扯下來,就需要冥想,冥想的時候,不去對抗自己的思想。靜靜地觀察,直面這些問題,這樣一來,就會慢慢解決掉大腦中許多根深蒂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隨着時間推移,當我們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時,就會感覺到自己處於快樂、幸福、平靜之中。冥想並不難,坐在那裏什麼都不做就可以,趕緊試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