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來了!

人民銀行網站11月25日消息,爲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7.8%。

要點一:此次降準的目的是什麼?

談及此次降準的目的,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一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可以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56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人民銀行強調,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着力支持實體經濟,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要點二:釋放多少資金?

此次降準釋放多少資金?上述有關負責人表示,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此次降準爲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

要點三:可起到哪些效果?

機構人士和業內專家分析,此次降準可從多方面產生積極效果,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推動擴大信貸投放,引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

一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據統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共有1200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到期量大且比較集中。此外,2023年春節在1月,比往年更加靠前。臨近年末,監管考覈、春節長假、明年初稅期高峯等時點性影響因素可能形成疊加,增加歲末年初流動性波動風險。此次降準一次性釋放出大量長期限流動性,有助於提升流動性總量,充分滿足金融機構對長期限資金需求,穩定市場預期。

事實上,2021年12月,人民銀行就曾動用準備金工具以對沖MLF到期等因素造成的流動性波動,統籌做好2021年和2022年兩年的宏觀政策銜接。

二是支持商業銀行擴大信貸投放。

10月金融數據顯示社會有效融資需求仍待提振,貨幣信貸政策需進一步加力。降準釋放出大量長期限資金,可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和融資支持。

每年年初不少商業銀行會鉚足幹勁衝刺“信貸”開門紅,以期實現早投放、早收益,此時降準可以爲商業銀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保持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三是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當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仍是貨幣信貸政策穩增長的重要發力點之一。降準釋放的是長期低成本資金,可通過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改善資金供求關係,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的方式,推動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11月新近公佈的LPR並未變動,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看,面對淨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繼續下調LPR報價有利於降低負債成本的舉措顯現更大效果。業內專家表示,通過降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銀行的負債端成本,從而引導LPR繼續下行。

四是護航地方債早發早用。

近期部分地方財政部門披露,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3年部分新增政府債務限額。通過降準釋放大額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助於地方債平穩有序發行,進而發揮政府債券資金的投資拉動作用。

綜合分析,此次降準既有必要性,也有合理性,時機選擇也比較合適,有助於起到“一石多鳥”的政策效果。

要點四:對市場有何影響?

降準一次性釋放出大量流動性,對股票、債券等大類資產具有普惠效應。

對股市:

通常情況下,降準可以從估值、盈利、風險偏好三角度,對股票等風險資產構成利好。

“降準表明逆週期政策在持續發力,有助於市場形成持續推進寬信用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

市場人士表示,降準爲股市帶來了流動性,爲投資人帶來了信心。同時,維持一定的流動性投放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

從歷史上看,對貨幣政策及流動性敏感的地產、金融等行業板塊或是主要受益者。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了2015年以來人民銀行宣佈降準後次日A股的走勢。

對債市:

分析人士認爲,當前形勢下,應區分看待降準對短期和中長期債券市場走勢的影響。

短期而言,降準釋放出大額低成本流動性,增加金融市場資金供給,會推動市場利率下行,相應也有望帶動債券市場利率走低、價格上漲;從中長期看,降準的根本目的在於寬信用、穩經濟,隨着信用擴張、經濟回穩向上,目前已經處於較低水平的債券市場利率可能逐步迎來築底回升的過程。

對樓市:

降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作用。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降準會對房貸、房價、市場預期等方面產生影響,改善市場悲觀情緒,有利於提振購買力,對後續房地產市場交易形成較好支撐作用,進而帶動市場交易上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