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高漲的海運需求和緊張的運力在今年年初曾令國際海運市場“一箱難求”,然而臨近年尾,海運市場“風向掉頭”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國際航運數據機構德路里11月24日公佈的世界集裝箱綜合指數顯示,運價指數已連續39周下跌,最新一期跌幅爲7%,至2404.46美元/40英尺集裝箱,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74%,與2021年9月超過1萬美元的峯值相比下跌77%。上海航運交易所11月25日發佈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爲1563.46點,單週跌幅5.3%,延續了之前的下跌趨勢。

運費不斷下降

德路里數據顯示,與上週相比,上海至鹿特丹的運費下降了18%,至2192美元/40英尺集裝箱;上海至紐約的運費下降4%,至4846美元/40英尺集裝箱;上海至洛杉磯的運費下降3%,至2069美元/40英尺集裝箱。德路里預測,未來幾周,運費還將繼續呈下跌趨勢。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本月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貿易量環比小幅下降0.8%,今年年初以來,從中國到北歐的海運運費下降了約三分之二,處於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此外,全球集裝箱船擁堵情況有所緩解,但目前,全球運輸的所有貨物中仍有10%處於擁堵狀態。

航運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發佈的全球運力供給情況報告顯示,全球的海運運力存在明顯過剩現象。平均來看,在2010-2014年度,每季度每個集裝箱的滿載數爲1.3次,2018—2019年每季度每個集裝箱的滿載數下降至1.18次,2020—2022年,滿載數繼續下滑,2021年第四季度每個集裝箱的滿載數僅爲0.95次。報告還顯示,2021年,全球集裝箱數量約爲5000萬標準箱,其中17%處於過剩空置狀態,如果綜合考慮2022年即將交付的450萬—480萬標準箱,海運市場在2023年將有1300萬標準箱處於過剩狀態。

中國國際海運網集團公司董事長康樹春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整體需求疲軟,加上地緣政治衝突,今年的海運運費總體呈走低趨勢,預計明年將繼續在低位運行。康樹春說,由於港口擁堵或臨時關閉、勞動力短缺、船用燃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造成全球海運運力階段性緊張,這會暫時推高運費,但並不代表着運費趨勢性的回調。此外,近兩年船舶公司又將釋放新一批的船舶和集裝箱進入市場,會加劇市場本就處於運力過剩的情況,這可能會導致未來5年海運運費持續走低。

船運、外貿公司壓力增大

“運輸集裝箱幾乎和疫情前一樣便宜。”德國《商報》23日報道,在經歷了最近幾個月的瓶頸之後,航運業的產能過剩,這對船東來說是個壞消息,集裝箱航運業對價格下跌完全沒有準備。今年6月,國際會計機構普華永道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德國航運公司當時表示,他們預計運價將保持穩定甚至更高。此後,造船廠迎來訂單熱潮。但現在的供過於求打擊了整個船運和造船行業。

一家國內船運公司的工作人員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際航運的鏈條複雜,航運量下降,整個鏈條都受到了衝擊。其中,航運企業首當其衝。他認爲,運價暴跌甚至低於成本,這會侵蝕航運企業的利潤。而外貿企業訂單減少,也會影響企業經營狀況。整個國際航運業也表現爲一個大的週期運行。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國內一些比較成熟的企業,包括航運企業和外貿企業,在去年行業高峯期就已預見了行業的週期性特點,在業務上已趨於保守。而一些企業則採取了順週期的策略,進行了業務上的擴張,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就會遭受損失。”浙江義烏一家外貿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只能採取收縮策略,降低人工費用以及庫存規模,把運營目標放在利潤上而不是營收規模。

短期內難有起色

分析人士認爲,俄烏衝突、能源成本飆升、總體通脹,尤其是消費者支出的變化是消費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集裝箱進口量出現同比下降。數據分析集團Descartes Datamyne發佈的10月數據顯示,與2022年9月相比,10月美國集裝箱同比進口量下降13%。美國前十大港口中,紐約/新澤西、長灘和洛杉磯的港口經歷較大跌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美國消費者紛紛通過購買游泳池、廚房設備或五金用品來充實居家生活。這波購物潮引發了進口亞洲商品熱潮,促使航運公司將部分船隊遷往太平洋線路。此舉加劇了亞歐海運路線的運力瓶頸,隨之而來的是亞歐海運價格大幅上漲。

在過去一段時間,海運價格上漲,來自亞洲的工業製品成本飆升,交貨時間長且不確定。對集裝箱貨運的高需求使歐洲許多行業陷入癱瘓。但現在,人們更多的錢花在了旅行上,而不是消費品上。進口國倉庫爆滿的趨勢愈發嚴重,對國際貿易鏈條帶來負面影響,最終反映在海上集裝箱交通上。

壹航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鍾哲超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一箱難求”,到“萬箱都空”,反應的是全球航運目前的市場供求完全出現了反轉。

“目前國際航運市場的冷清是由多個因素作用產生的,而根本性原因是全球經濟不景氣所導致的消費需求疲弱。”鍾哲超認爲,目前歐美都已陷入了幾十年罕見的高通脹中,物價高漲,民衆購買力下降,導致需求不振;另外,錯綜複雜的原因也導致了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風險。在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之下,全球的需求進一步萎縮。相應地,全球貿易規模也隨之下滑。

對於國際航運的發展趨勢,鍾哲超表示,“目前整個業界還看不到國際航運從低谷走出的契機,我們預計目前的低迷狀態至少還會延續到明年上半年。明年下半年是否會出現一些轉機,我們還需要時間去慢慢觀察。”鍾哲超認爲,國際航運的未來表現將受制於多個複雜因素的決定,首先取決於外貿行業的復甦,而外貿行業的狀況則由全球經濟的表現來決定。

鍾哲超表示,整個行業的再次復甦,最終依靠全球經濟的恢復。這將考驗企業戰略定力和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倪浩 潘曉彤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張思思 青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