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董責險索賠由事件驅動

隨着境內監管加強和企業風險意識提高,董責險投保率顯著上升。

“2022年前三季度已有295家A股上市公司發佈董責險投保計劃,遠超2021年的248家和2020年的113家。” 安聯AGCS金融險負責人李珏近日在第四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上表示,從當前索賠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董責險索賠由事件驅動。

資料顯示,董責險是針對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其職務行爲過程中,因“不當行爲”(包括疏忽、錯誤、誤導性陳述及違反職責等)引起法律責任,給其個人帶來損失而設計的一款保險產品。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董責險的保險責任一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及公司爲個人責任進行的補償,二是公司自身的責任。承保範圍包括庭外和解、判決或和解損失、律師費以及對於公司事務正式調查的抗辯費用。

李珏介紹稱,目前單一事件或負面新聞即可觸發理賠,且不需要和財務報告相關。且這些事件型案件通常都會導致股價下跌或者監管調查,從而引發股東集體訴訟或衍生訴訟。

行業方面,目前A股市場已普遍採用代表人訴訟制度即示範判例制度,部分案件甚至由地方法院統一公告徵集投資者參與維權,連同特別代表人訴訟案件的常態化普及,進一步加大投資者的訴訟便利性。

李珏舉例稱,2021年11月份,廣州中院對全國首例特別代表人訴訟康美藥業案作出一審判決,投服中心代表52037名投資者獲賠約24.59億元。實控人、董事、副總經理、董祕、財務總監、職工監事、審計機構及其合夥人和簽字會計師承擔100%連帶責任;5名獨董分別被判承擔5%、10%連帶責任。

以及全國首例普通代表人訴訟,即飛樂音響案宣判。上海金融法院於2021年5月一審判決飛樂音響公司需向315名投資者支付賠償款共計1.23億餘元,二審維持了該判決。人均獲賠39萬餘元。

此外,隨着董責險需求增多,費率也出現上漲。據達信發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保險市場指數,亞洲地區董責險價格平均上漲10%~15%。有關董責險的投保額也大幅提高,從過去不到5千萬元的保障額度,提升至5千萬元~1億元,個別公司的保額甚至達到2億元。

然而董責險並非萬能。當被保險人基於故意、惡意實施違法甚至犯罪行爲時,保險公司將不承擔由此引發的賠償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