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邱利 陳鋒 北京報道

A股市場迎來“監管風暴”,11月以來共有19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數量再創年內新高。其中,過去5天4位董事長被查,內幕交易成“重災區”。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張立文律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幕交易最大危害就是破壞了證券市場交易信息公開的公平性、交易機會的公平性,也是對證券市場契約精神的嚴重損害,削弱了投資主體對證券交易市場、交易規則、監管主體的必要信任和發展信心。

內幕交易成“重災區”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至25日,短短5天時間,已有8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中包含4位A股董事長被證監會“盯上”。

從案由來看,內幕交易成“重災區”,涉及2位董事長,而涉嫌操縱證券市場、涉嫌信披違法違規各涉及1位董事長。

上述4位董事長分別是昊志機電弘亞數控兩家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先後因涉嫌內幕交易,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華揚聯衆實控人兼董事長蘇同涉嫌操縱市場被證監會立案;夢潔股份及其董事長姜天武等5人也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立案。

此前,“牙茅”通策醫療11月18日晚間發佈公告稱,董事長呂建明因爲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事涉一筆約1.43億元的關聯交易,成爲投資界關注的一大焦點。

監管部門如此密集出手,釋放了什麼信號?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採取“高壓嚴打”之勢,一方面是爲淨化證券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爲了保護投資者。

財經評論員張雪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內幕交易不僅侵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對於那些腳踏實地做企業以及遵紀守法做投資的人而言,也會帶來一種不良的示範效應,如果內幕交易的人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對於認真做實業人羣是不公平的。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從事內部交易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付建指出,上市公司應進一步強化信息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從而在源頭上防範內幕交易的發生。首先要加強內部教育,其次要規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運作,加強內部信息的管理,最後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11月迎來監管風暴

近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明顯增多,Wind數據顯示,僅在11月21日至25日期間,已有8家上市公司遭證監會立案調查,一週被立案的數量遠遠超過此前一個月的數量,相比之下,今年8月至10月分別只有5家、4家、3家公司被立案調查。

時間再拉長來看,截至11月25日,11月以來共有19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對於被立案調查的原因,超七成是因爲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而上市公司的實控人、控股股東或董監高被立案調查,主要涉嫌短線交易、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等方面。

11月以來,惠程科技、模塑科技、夢潔股份、瑞斯康達、康隆達、江蘇舜天、國瑞科技、ST華英、ST中利、*ST未來等上市公司接連被證監會立案,且皆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公司更是成了重點對象。

此外,千億鋰電池龍頭恩捷股份董事長李曉明被公安機關監視居住,其曾以440億元財富蟬聯雲南首富。

2022年強制退市數量創新高

近期,澤達易盛、*ST紫晶兩家上市公司11月18日發佈公告稱,因爲財務造假分別被罰款1.5億元和9492萬元,上市均未滿三年,即因涉嫌欺詐發行等重大違法違規行爲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未來還可能被強制退市。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已有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是近五年來清退數量最多、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而2021年強制退市有17家,近兩年已退市公司數量加起來,佔30多年來全部總量的40%。

開源證券認爲,在退市新規的推動下,目前常態化退市已初現成效。在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的當下,即使公司財務造假行爲暫時沒有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標準,未來也可能會被投資者“用腳投票”,最後也可能走向退市。

“對退市的評價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是否應退盡退。”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主任李明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退市常態化是困擾資本市場的難事、大事,2020年以來,證監會“靶向”發力精準打擊“空殼殭屍”和“害羣之馬”,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證監會行政處罰委辦公室副主任戴欽公也表示,今年前10個月,證監會已累計作出249份行政處罰決定,罰沒款累計15.38億元。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