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11月26日,2022熱帶雨林保護國際研討會第二階段主題會在五指山市舉行,賀克斌院士在線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海南五指山11月26日電 (記者 王曉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26日表示,全球要達到“雙碳”(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目前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新能源關鍵材料供應鏈、全球的風光資源協同利用、氣候與環境協同治理綜合決策支撐等四大挑戰。

2022熱帶雨林保護國際研討會第二階段主題會當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賀克斌在線發表主旨演講。他介紹,截至今年上半年,提出碳中和承諾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覆蓋了全世界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和90%的人口。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將大幅度地改變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結構,人類活動在未來幾十年中將發生劇變。在此之前,“雙碳”目標實現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據國際能源署分析,全球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中,有50%的技術目前尚未成熟。賀克斌介紹,科技部組織專家分析了中國實現“3060”目標的相關支撐技術,1/3處於示範階段,另外還有1/3處在概念和研發階段。這意味着,目前全球碳中和技術總體成熟度不高,還有諸多技術需要研發突破。

第二個挑戰是新能源產業關鍵材料的供應鏈。利用風光資源發電的裝備,需要稀有金屬、稀土元素等關鍵材料。賀克斌認爲,未來大規模利用風光資源,相關材料將面臨全球資源不足、分佈不均的問題。如何找到替代材料或者加大材料的循環利用,將是應對挑戰的關鍵。

第三個挑戰是全球風光資源的協同利用。研究指出,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搭配12小時長時儲能系統,可有效彌合國土面積較大國家的電力缺口,提升發電系統可靠性。相比之下,國土面積相對較小國家構建100%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將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對此,賀克斌建議,未來應建立風光資源區域共享方案,消納各個國家不均勻的太陽能、風能。

第四個挑戰是氣候與環境協同治理綜合決策的支撐。賀克斌預測,未來幾十年,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會從原來的增轉向減。進入碳中和時期,人類社會的能源版圖、產業佈局等變化,會進一步對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氮磷循環、環境承載力等生態環境指標產生重大影響。如何對相關變化和影響做定量分析以制定科學穩妥地決策?賀克斌認爲需要相應的工具系統和數據系統,他建議設立一套立體化的碳源、碳匯監測技術獲取相關數據,開發可靠的計算模型平臺。(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