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張琪 徐芸茜 北京報道

雄安新區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正在有序承接北京企業的轉移和疏解,央企帶頭搬遷成爲新風向。

近日,中國中鐵產業集羣作爲雄安新區首個央企產業集羣入駐,系統內4000餘名業務專家和技能骨幹將有序到雄安工作生活。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員、首都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理事肖旭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中鐵產業集羣的入駐是雄安新區加快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又一重大行動,給雄安新區的發展帶來了基礎的社會力量,對當地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高起點佈局高端高新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鐵攜6家子公司遷入雄安

不論是此次搬遷雄安新區的企產業集羣規模,還是入駐人數,都是前所未有的。

據瞭解,此次入駐雄安新區的中國中鐵是一家集基建建設、工程設備和零部件製造、鐵路和公路投資及運營等業務於一體的多功能、特大型企業集團,同時也是中國和亞洲最大的多功能綜合型建設集團,總部位於北京。同時,中國中鐵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雖是一家國有獨資公司,也是全球最大建築工程承包商之一,連續17年進入世界企業500強,在中國500強排名中排名第5。

爲響應雄安千年大計的號召,目前已有中國星網、中國中華、中國華能三家央企總部搬遷至雄安新區,並開工建設,中礦集團在雄安新區也已完成選址。中鐵產業集羣作爲第四家搬遷至雄安的大型央企,不僅涉及到人數是目前最多,也是雄安新區第一次承接的大批量在京人員疏解搬遷案例。

此前,雖有央企、高校、醫院搬遷到雄安新區的消息,也有央企在雄安新區註冊和建設總部的消息,但大多都是單位的搬遷,很少涉及到產業集羣的注入和企業大規模工作人羣的搬遷。而中鐵產業集羣入駐雄安的方案中明確提到,除了要投資建設中鐵雄安基地,打造雄安區域總部外,還將以集羣的入駐方式,將中鐵一局、二局、三局、四局和中鐵建工、中鐵北京局等6家子公司整體遷入雄安。

中鐵產業集羣入駐雄安,給其他央企和企業做出了表率,也提供了經驗。肖旭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中鐵產業集羣的入駐是雄安新區加快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又一重大行動,給雄安新區的發展帶來了基礎的社會力量,對當地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高起點佈局高端高新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肖旭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央企總部遷入是帶來機構進入,推動雄安新區經濟實力提升。中鐵產業集羣的進入則是帶來產業鏈、產業圈的發展,對產業具有直接的輻射帶動作用。

央企搬遷雄安雙方互利

自2017年設立以來,雄安新區經過五年多的規劃和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元,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據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統計,2018年雄安新區當地註冊企業8000餘家,2019年1.2萬餘家,2020年爲1.1萬餘家,2021超過1.3萬家。2022年雄安新區建設項目謀劃安排322個,總投資79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000億元。

央企和雄安新區的“雙向奔赴”,既響應了國家頂層的發展戰略,又爲雄安新區帶來新的發展。

“雄安新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空間充裕。”肖旭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雄安新區出臺了‘1+24’政策體系,其中包括關於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總部企業創新發展的六條措施和關於支持央企二級、三級子公司落戶新區的七條政策措施,從企業開辦、科研支撐、人才落戶、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多個方面提供了優惠政策,讓央企單位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肖旭指出,落戶雄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要驅動力,早在2019年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支持在京國有企業總部及分支機構向雄安新區轉移。“央企入駐將吸引更多機構入駐雄安新區,對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投資帶來強吸附力,將推動城市面貌變化、消費‘井噴’。同時,央企的聚合正使雄安新區成爲知識含量較高、綜合成本較低的宜居城市,將對其他各類企業研發、培訓、總部入駐產生更強大的吸引力。”

雖有大型央企的帶頭搬遷,但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仍需時間沉澱。截至目前,還是除了中國星網、中國中華、中國華能、中國中鐵這四家央企以外,目前已明確要落地雄安新區的醫院有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大學醫院,高校有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四所高校。中國文旅創新創業研究院院長張德欣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雄安新區建設離完成還有一段距離,最終目的是要打造雄安新區的社會生態。這個社會生態裏不但包括政府機關、央企、國企和其他企業的入駐,同時也是將雄安新區作爲一個改革的試驗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