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從“養老”到“享老”6

哪裏有需要 哪裏就有愛

——走進“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小井峪街道藍山社區

藍山社區居民志願者入戶照料高齡老人。 “胡阿姨,去合唱團排練?”“是啊,你幹啥去?”“田奶奶家的水錶有點問題,我們到家裏看看。”藍山社區網格員王子娟熱情地打着招呼,和物業工作人員一起趕往小區12號樓2單元的田達存老人家。

“我們社區養老、孝老、敬老的氛圍特別好,住在這裏很安心。”退休老黨員胡春玲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是2019年搬到這個社區的,常常被他們有溫度的善舉感動,現在我也是志願者了。”

藍山社區成立於2019年10月,雖然是個“年輕”社區,但心裏時刻想着老年人。近年來,這裏不斷完善規範老年服務工作,整合社區資源,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就是爲了讓老年人住得安心、過得舒心、愛得暖心、活得開心。

老人家裏跑得勤

“張阿姨,我是網格員李娟,這幾天您和大爺的身體怎麼樣?我一會兒到家裏去看看你們。”李娟撥通了張清萍家的電話詢問着。“都挺好,你忙就不用跑了。”電話那頭回應着。

李娟是藍山社區的一名網格員,管理着兩棟樓324戶664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30人左右。除了社區日常工作外,李娟一有時間就會跑到她負責的那幾戶高齡老人家,探望老人。

“孩子們都在外地上班,平時很少回來,社區工作人員總惦記着我們,隔三差五地就來家裏,幫忙幹活,陪我們說說話,很貼心。”78歲的張清萍笑着說,“老伴兒行動不便,只要天氣好,李娟都會來家裏幫忙扶老伴坐上輪椅,一起出門曬曬太陽。”

藍山社區共有居民5827戶、17481人,60歲以上老年人1086人,其中,60歲至69歲老人856人,70歲至79歲老人152人,80歲至89歲老人67人,90歲以上老人11人。爲更好地服務老年人,藍山社區建立定期巡訪獨居、空巢等老年人制度,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定期上門走訪慰問,爲老人打掃衛生、基本生活照料、助餐服務、陪老人聊天、幫辦代辦各種事項。

“社區聯合物業工作人員定期爲獨居、空巢、留守、失能(含失智)、重殘等老年人家庭檢查用水、用電、用氣等設施,及時改造維修老化或損壞的設施,排除安全隱患。”藍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盧小平說,“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服務,就是要讓老人們在這裏生活得舒心、安心。”

食堂飯菜“家”味道

酸菜魚、香芹木耳、糖醋里脊……11月14日11時30分,社區食堂內熙熙攘攘,十幾種菜品新鮮出爐,熱氣騰騰,香味飄飄。“大爺,您想喫什麼?”“給我來點糖醋里脊、燉豆腐、一份大米。”一位60多歲的老人一邊點菜一邊說,“都是我愛喫的。”

在社區食堂,幾位老人圍坐在餐桌前,邊享受美食邊開心地聊天。“自從有了社區食堂,我和老伴不想做飯時就來這兒用餐,花樣多,價格不貴,還可口。”王大媽夾了一筷子香芹木耳津津有味地喫着,說:“米飯蒸得特別軟乎,飯菜很對我們老年人的胃口。”

“爲滿足老年人飲食習慣,飯菜特意做得軟一些、清淡一些,一日三餐,葷素搭配。每天我們還會提示,哪些飯菜適合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食用。”社區食堂經理程誠說,“食堂採用‘明廚亮竈’的方式,廚師操作過程一清二楚,就是想讓居民喫得放心、安心,嚐出‘家的味道’。”針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社區食堂還提供送餐服務,讓老年人切實感受到老有所養,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暖心的幸福“食”光。

除了開設社區食堂,藍山社區結合老年人的實際情況,還推出系列“適老化”便民服務,在社區便民窗口、衛生服務機構、小區物業等老年人高頻活動場所,保留了人工服務、現金收費等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模式,做實做細服務工作,不斷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

鄰里之間搭把手

“大家提前準備好身份證,或者打開檢疫碼,保持安全距離。”一大早,胡春玲就和夥伴們忙着引導社區居民有序完成核酸採樣。

“春玲,我家的紗窗打不開了,你方便過來幫忙看看嗎?”臨近中午,剛忙完志願服務工作的胡春玲的手機響起,“李大爺,沒問題,我馬上過去。”掛了電話的胡春玲,趕忙對衣服進行消毒,立刻趕往李安桓老人家。

“紗窗可能被什麼東西卡住了,需要用紗窗鑰匙開一下。”胡春玲檢查後說。“鑰匙我也不知道放哪了。”李安桓有些着急。“沒事,我回家拿我家的鑰匙試試,應該是通用的。”很快,胡春玲幫老人打開了紗窗。“多虧有你。”“舉手之勞,以後有啥事,隨時叫我。”胡春玲樂呵呵地說。

在藍山社區,社區黨委和各網格黨支部書記帶頭行動,支部黨員、網格員、居民志願者爭做鄰里和睦的促進者,幫老人下樓買藥、給老人送飯、攙扶老人下樓曬太陽、陪老人聊天散步……鄰里間搭把手的事,讓這裏的老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溫情,社區也掀起了鄰里互助新風尚。

“老年人的很多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恰恰是他們望眼欲穿又無法解決的急事、難事和大事。”盧小平說,“鄰里間搭把手,能讓很多居民真切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不僅增進了守望相助的鄰里情,還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 劉濤

(圖片由藍山社區提供)

相關文章